心理諮詢師彭熠說, 李奶奶的這種表現心理學上稱之為老年人的“牽掛心理”。 對於這種“牽掛心理”的成因和危害, 彭熠做了如下分析:
一、老人渴望實現自我價值
老人退休後將感情和生活重點放在兒女們身上, 是完全正常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老年人突然無所事事, 導致心理落差較大, 變得特別需要和看重他人、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關愛。
但由於生活圈子變得狹窄, 因此老年人對子女的情感依賴就越來越強烈, 希望能在子女身上得到感情的滿足和宣洩, 通過對兒女的關心和牽掛來引起兒女們對自己更多的重視和愛。
二、過度牽掛危害健康
過度牽掛兒孫會讓老年人長時間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中, 患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而發病。 彭熠認為, 有“牽掛心理”的老年人, 其實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避免過度牽掛。
首先, 老人要學會以一種正常的心態與兒孫相處, 即適度關心、適度放手、適度分離。
其次, 老人要多培養興趣, 經常串串門、聊聊天、廣交朋友, 從而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
另外, 老人還要掌握一些自我調節的技巧, 如抑鬱時可以打開電視看看娛樂節目;出現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現象時, 可以聽聽音樂,
三、子女應多與老人溝通
現實生活中, 很多人, 尤其是子女, 對老人們的“牽掛心理”都存在理解誤區, 認為老人事事都要插手、件件都要當家, 這是獨斷專行的老派家長作風。 其實這恰恰是老年人自身渴望被關懷被牽掛的心理表現。
因此, 做子女的應當懷著同情理解的心態與老年人多溝通, 千萬不能因此而疏遠老人, 更不能表現出厭煩的情緒。 (中華)
據《家庭保健報》報導, 李奶奶今年60歲了, 退休前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從事行政工作, 因為平時工作忙, 很少過問家裡和子女們的事。 而這一切在老人退休後突然變了樣。
在孩子們看來, 母親操勞了一輩子終於可以好好休息, 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了。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