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會放棄的人活得更灑脫

快樂鑒言: 
◆抱怨的人才會說生活得這麼累, 因為他只看到自己的付出, 而沒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 也不會埋怨生活, 因為他知道, 失去與得到總是同在的。 要知道, 一味地抱怨不但於事無補, 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所以, 不管現實怎樣, 都不應該抱怨, 而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並獲得一份快樂。  
◆巴斯卡說過:“人類所有的問題, 都來自於無法單獨靜靜坐在一間房內。 ”一顆安靜的心是內在平和的基礎, 內在的平和會影響外在的平靜。 每天只要花五到十分鐘冥想打坐, 你就可以訓練自己的心靜。
這份寧靜可以融入你的日常生活, 讓你不會焦躁易怒, 讓你有寬廣的視野。  
◆某醫學院曾作過一次調查, 結果顯示, 患心臟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 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 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 內心裡卻被強烈的怨恨所煎熬。  
心理學家說, 我們不能同時擁有兩種強烈的情感, 既要愛又要恨, 那是不可能的。 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所以要想忘記自己, 最好的方法便是去幫助別人。  
一個人能擁有多少土地 
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 地主就對他說, 清早, 你從這裡往外跑, 跑一段就插個旗杆, 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 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
那人就不要命地跑, 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 太陽落山前, 他是跑回來了, 但已精疲力竭, 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 於是有人挖了個坑, 就地埋了他。 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時說:“一個人要多少地呢?就這麼大。 ” 
出生時, 我們一無所有, 但年復一年, 我們已被生活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 同時, 我們也被各種欲望所折磨著。 欲望太多, 常使人不滿足, 以致心理產生憂愁、憤怒。  
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 人生就越幸福。 ”知足, 才能常樂, 才能免除恐懼與焦慮, 活得輕鬆, 過得自在。  
不要灑出碗裡的油 
有一個小和尚被吩咐去買油。 離開前, 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 並警告:“你一定要小心, 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 
小和尚答應後就下山買油。 他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
絲毫不敢左顧右盼。 很不幸的是, 在快到廟門口時, 由於沒有向前看路, 踩到一個洞, 灑掉1/3的油。 小和尚非常懊惱, 而且緊張到手都開始發抖。 終於在回到廟裡時, 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小半了。  
廚師拿到碗, 大罵了小和尚, 小和尚很難過。 老和尚看到了, 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 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 多觀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 並且要向我做一個報告。 ” 
回來的途中, 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很美。 遠方看到雄偉的山峰, 近處又有農夫在耕種。 一會兒又看到一群孩子在路邊玩得很開心, 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 這樣邊走邊看風景, 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裡了。 當小和尚把油交給廚師時,
發現碗裡的油裝得滿滿的, 一點都沒有灑。  
人生旅途, 得走好長好久。 且歌且行, 樂觀豁達的人, 能把枯燥的行程變得富有情趣, 才能不失去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  
放棄一條腿保住一條命 
一隻倒楣的狐狸被獵人用套子套住了一隻爪子, 它毫不猶豫地咬斷了那只小腿, 然後逃命。 放棄一隻腿而保全一條生命, 這是放棄的哲學。 人生亦應如此, 當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 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 兩利相權取其重。 ”趨利避害, 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  
生活中, 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 使我們措手不及, 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 放棄焦躁性急的心理,
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 讓自己對人生有一種超然的心態, 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種境界, 我們也要學會放棄, 爭取活得灑脫一些。 就算“魚”與“熊掌”同等重要, 在必須只取一種時, 必然要放棄另外一種。  
人生是一份沒有答案的問卷, 苦苦的追尋並不能讓生活更圓滿。 也許一點遺憾, 一絲傷感, 會讓這份答卷更雋永。 收拾起心情, 繼續走吧。 錯過太陽, 你將獲得星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