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關係需要怎樣維繫呢 這些兒童需要家長多加引導

在老家, 孩子和他堂妹的表姐和表弟玩得融洽, 相反, 這三個孩子不喜歡和他堂妹玩。 原因是, 堂妹太驕氣太強勢, 像小公主一樣不好“惹”。 一般情況下, 我都會要他和堂妹一起玩, 孩子也會照著做, 但其實他的內心是不願意的。

因為被打, 孩子認為自己是哥哥, 不能還手, 但為了發洩心中的怒氣和委屈, 孩子竟然自己狠狠的抽了自己兩個耳光, 幾天過去了, 臉上的紅印還沒有消失, 看著我心疼極了。 事後我試著開導孩子, 說了很多, 但我心理其實不知道怎樣的方式才會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也不知道以後當他受到委屈,

是否還會這樣發洩自己?看著他臉上的紅印, 我很心痛。

針對這這件事, 我主要想探討關於“孩子受了類似的委屈後可以如何做”的問題。

在這個事例中, 孩子能夠做到不還手是很不錯的, 畢竟妹妹還不懂事。 但突然被妹妹打了耳光, 孩子自然很氣憤, 所以就累積了強烈的負面情緒。 這種負面情緒或許會以正常方式釋放出來, 也或許會在自己或他人的安慰勸說下被化解。

遇到此類情況, 我不贊成忍耐, 因為這是忍不住的, 結果是只能打自己兩個耳光來宣洩一下。 其實很多兒童的自殘行為就是一種非正常的情緒宣洩方式, 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以這種方式來宣洩情緒的習慣。

引導孩子正確的宣洩情緒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宣洩情緒呢?你應該溫柔的制止他的不良宣洩行為, 然後輕輕地擁抱著他, 撫摸他的身體, 耐心的安慰和勸說孩子, 引導他說出自己的委屈。 此時, 你還可以告訴孩子遇到此類情況時應該如何想, 逐漸形成正確的認知和合理的習慣性思維, 從而有助於孩子化解類似的壓力和情緒。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和愛, 獲得了安全感, 會慢慢平靜下來。 千萬不可以大聲訓斥或驚慌失措的來刺激孩子, 激化他的情緒。

告訴孩子敢於表達真實情感

案例中, 孩子雖然不可以打自己的堂妹, 但是也不要過度壓抑自己, 而應該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合理的表達他的憤怒。 比如可以選擇訓斥妹妹, 一方面宣洩了自身的負面情緒,

另一方面, 這種方式對於妹妹的成長也是有好處的, 她會懂得自己任性的後果。

壓抑是造成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本應該宣洩的東西卻讓它在心裡積累, 如果每次都如此, 積累得太多, 會給身心造成嚴重的後果。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 告訴孩子有些情況下需要忍耐, 但很多情況下是可以選擇馬上發洩。

這些兒童需要家長多加引導

1、多動

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 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 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 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 或爬上爬下, 搖椅子轉身, 離位走動, 叫喊或講話, 引逗旁人, 小動作不停,

如咬鉛筆、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體來說, 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 注意力渙散, 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 在課堂東張西望, 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 自控情緒的能力差方面具體來說, 表現為幼稚任性, 克制力差, 易激怒或衝動。 情緒不穩, 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鬧, 脾氣暴躁, 常根據瞬間衝動行事, 不考慮後果, 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

2、焦慮

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 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欲低落、無端哭鬧。 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 而擔心害怕, 甚至恐惶不安, 哭鬧不停, 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 對尚未發生的情況, 產生過分的關注, 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

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顯得過分焦慮。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 如怕打雷閃電, 極度緊張, 抱頭亂竄。 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 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 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回避、退縮行為。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 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 甚至夢游四方, 但白天回憶不起來, 只覺得精力不足, 情緒不穩。

4、攻擊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 經常搞惡作劇, 喜歡諷刺挖苦別人。 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 摔打成為癖好, 表現出攻擊性。

5、惡劣的人際關係

兒童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 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 童的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用,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用,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