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到醫院看病, 醫生會開一些檢查項目。 有些患者不理解:家裡自備有血糖儀, 不是測血糖就可以了嗎?而且血糖已經控制到正常範圍內了, 為什麼還要抽血做那麼多檢查?“要解答這些問題, 我們就要把與糖尿病檢測指標相關的一些問題搞清楚。 ”專家解釋說, 與糖尿病有關的檢測指標很多, 醫生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 建議選擇不同的檢測指標, 從而對糖尿病進行診斷、分型、觀察療效。
“瞭解各個檢測指標的作用, 更好地配合醫生, 對治療、控制糖尿病將更為有利。 ”據程湧江介紹, 這些指標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診斷指標
包括血糖(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隨機血糖)、葡萄糖耐量試驗等, 主要用來判斷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或者糖尿病前期狀態。
這類指標檢測的是各種狀態下的血糖水準, 其中空腹血糖最穩定, 葡萄糖耐量試驗最準確(金標準)。 檢測這些指標時一定要嚴格按要求來做, 比如測空腹血糖, 檢測前不要特意控制飲食, 應該與平時一樣, 這樣才能反映出人體空腹血糖的真實水準。 病人如果在服用降血糖藥期間檢測空腹血糖, 不能停藥, 只是早上那次藥在抽血後再服用。 空腹狀態指空腹8~10小時, 時間太長或太短都不好。
不少糖尿病患者為了方便監測血糖, 自己買了可擕式血糖儀在家檢測血糖。 可擕式血糖儀使用時要注意定期校準、試紙條防潮、試紙條有效期等, 最好定期把結果拿來與醫院的檢測結果進行比對, 保證結果的可靠。
2.病因診斷指標
包括胰島素、C肽、糖尿病自身抗體, 用於判斷糖尿病病因, 主要圍繞胰島素來檢測。
胰島素是胰臟產生的一種降血糖激素, 胰島素生成過程中會順帶產生C肽。 胰島素的異常包括兩方面, 一種是胰島素分泌不足, 稱為Ⅰ型糖尿病;另一種是胰島素分泌正常, 但分泌的胰島素對人體不起作用或作用不強, 這種稱為Ⅱ型糖尿病。
3.監控指標
包括糖化血紅蛋白、糖化白蛋白、酮體、尿微量白蛋白等, 主要用於評價血糖的控制效果, 監測併發症。
比如糖化血紅蛋白, 它反映的是患者2~3個月血糖的平均水準, 主要用於評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是糖尿病監控的金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越高, 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越大。 一般血糖控制穩定的患者6個月檢查一次, 如果控制得不好則要加大檢測頻率。
其他像酮體(β-羥丁酸)、尿微量白蛋白等主要用於判斷有沒有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