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老年顫證治療驗案

老年顫證是指老年人頭部或肢體不自主搖動、顫抖, 類似現代醫學所稱的老年震顫麻痹綜合征, 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難治病。 中藥治療此病療效好, 副作用少。

【肝腎陰虧】

王某, 男。 72歲, 2005年10月6日初診。 患者頭不自主搖動5個月, 曾用左旋多巴治療後頭搖稍輕, 停藥後又復原。 3個月前經CT診斷有腦萎縮。 現面色晦暗, 身體消瘦, 頭輕搖不止, 不能自我控制, 頭暈耳鳴, 健忘失眠, 性情急躁, 腰膝酸軟, 步態拖遝, 口幹微苦, 大便結, 4~5天1次, 舌尖稍紅, 有瘀斑, 少苔, 中央有裂紋, 脈弦細。 盧永兵主任醫師用自擬養陰活血止顫方加柏子仁治之。

處方:熟地15克, 山茱萸12克, 白芍15克, 麥冬15克, 女貞子15克, 知母10克, 葛根15克, 杭菊花10克, 天麻12克, 秦艽12克, 田七12克, 丹參10克, 玄參15克, 柏子仁20克。 7劑, 日1劑, 水煎服。 二診時, 頭搖稍輕, 頭暈耳鳴明顯減輕, 睡眠改善, 大便通。 效不更方, 再服15劑。 三診時, 頭搖明顯減輕, 腰膝酸軟, 步態拖遝, 頭暈耳鳴, 失眠, 口幹基本消失。 囑上方去柏子仁配30劑, 久煎去渣濃縮, 烘乾裝入膠囊中, 每天服原湯劑劑量之1/5, 5個月後頭搖消失, 舌尖瘀斑消退。 隨訪半年無復發。

本病屬肝腎陰虧。 腎主藏精生髓, 腎陰虧虛, 髓少而腦海空虛失用, 頭不能接受控制而振搖。 《赤水玄珠·顫振門》說:“腎陰不足, 下虛上實”。 肝主藏血、主筋, 肝之陰血不足, 木失滋榮, 虛風內動亦振搖, 即《內經》所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方中熟地、山茱萸、白芍、麥冬、女貞子、玄參、知母滋養肝腎之陰;葛根、杭菊花清熱平肝;田七、丹參活血養血;天麻、秦艽息風定振;柏子仁潤腸且養心寧神。 肝腎陰複, 髓足腦充, 筋脈得養, 火清風息, 則頭之振搖可止。

【氣虛血少】

洪某, 男, 65歲, 2006年1月8日初診。 半年前做食道癌手術, 2個月前查腦供血不足, 兩手顫抖3個月。 病者面色蒼白, 兩手手指小幅度節律性顫動, 提筆書寫亦抖, 頭暈目蒙, 體倦乏力, 氣短懶言, 心悸失眠, 納少, 便結, 3~4天1次, 舌淡, 邊有齒印、瘀斑, 苔薄白, 脈細弱。

處方:當歸15克, 川芎8克, 丹參10克, 熟地15 克, 黃精15克, 黃芪30克, 新開河參10克(另燉), 阿膠15克(烊化), 首烏20克, 大棗15克, 天麻10克, 秦艽10克。 7劑, 日1劑, 水煎服。 二診時, 手顫動稍輕, 乏力、心悸明顯改善,

大便正常。 依上方再服10劑。 三診時, 手顫明顯減輕, 提筆寫字無礙, 頭暈、睡眠改善, 納增, 再進10劑。 四診 手輕微顫振, 其餘諸症基本消失。 囑原方配30劑, 久煎去渣濃縮, 烘乾裝入膠囊中, 每天服原湯劑劑量之1/5, 5個月後手顫消失。 半年隨訪未見復發。

四肢為脾之末, 血虛而兼氣虛, 手之筋脈不得血之榮養而顫振, 乃血虛風動。 正如《醫宗己任編》曰:“氣血俱虛, 不能榮養筋骨, 故為之振搖, 而不能主持也”。 方中以黃芪、新開河參、當歸、白芍、阿膠、首烏、熟地、黃精、大棗益氣補血;田七、丹參活血養血通脈;天麻、秦艽息風定振。 血足氣旺, 血脈通暢, 手之筋脈得養則顫止。

【瘀血阻絡】

黃某, 男, 70歲, 2006年3月18日初診。 病者頭振搖、兩手顫抖6個月。 3個月前經CT查腦萎縮。 近2個月來用美多巴治療,

日3次, 每次0.25克。 現面色晦暗, 頭輕搖不止, 兩手顫抖, 寫字亦抖, 神情呆滯, 動作笨拙, 起步困難, 兩腳難以離地, 頭暈頭痛, 失眠, 乏力, 口微幹, 大便如羊屎樣, 1周1次, 唇舌暗紅, 舌尖密佈瘀點, 舌下靜脈怒張, 苔薄白, 脈澀, 血壓150/90毫米汞柱。

處方:黃芪30克, 新開河參10克(另燉), 田七15克, 丹參15克, 當歸10克, 水蛭6克, 地龍10克, 桃仁10克, 熟地15克, 川芎15克, 天麻10克, 秦艽10克, 酒大黃5克(後下)。 7劑, 日1劑。 水煎服。 二診 頭搖稍減, 頭暈頭痛明顯減輕, 大便通, 日1次。 上方去大黃, 服用15劑。 三診 頭搖手顫減輕, 手能握物, 睡眠改善, 血壓正常。 上方繼服15天。 四診 頭搖手顫明顯減輕, 頭暈頭痛消失, 睡眠、步態基本正常。 上方配30劑, 久煎去渣濃縮, 烘乾裝入膠囊, 每天服原湯劑劑量1/6, 美多巴用量減半。

半年後諸症消失。 面色紅潤, 唇舌色淡紅, 瘀點退, 血壓正常。 囑再配20劑如上法制成膠囊服之, 4個月後康復。

此為血瘀阻絡, 肢體筋脈缺乏潤養而致。 方中當歸、川芎、田七、丹參、桃仁、地龍、水蛭活血化瘀養血;黃芪、新開河參益氣通血脈, 促進血運;秦艽、天麻息風定振;大黃活血化瘀且通便。 瘀去血活, 氣足脈通, 肢體得榮潤而顫止, 正如王清任日:“氣通血活, 何患不除。 ”

【討論】

中醫古籍對顫證早有論述, 如《證治準繩·顫振》曰:“顫, 搖也;振, 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 ”中醫認為本病以血虛陰虧為主, 實以瘀、痰、風、火為主, 治當補虛為主兼以祛邪。 本病為虛風內動, 腦海、筋脈失榮所致。 各型顫證, 均應結合理血, 以活血養血為主, 從而促進血運, 改善微血循環,使腦海筋脈供血榮養正常而顫漸止。當方藥有明顯療效時,最好製成丸散片劑,宜於服用。

改善微血循環,使腦海筋脈供血榮養正常而顫漸止。當方藥有明顯療效時,最好製成丸散片劑,宜於服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