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補氣
我們常常會聽說過人參是大補。 電影上, 碰到快斷氣的病人, 中醫大夫會用人參湯進行補氣。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 日常中我們吃的紅棗, 也具有和人參一樣的補氣的作用, 所以, 在平時可以用紅棗泡茶、熬粥等, 不僅美味, 同時達到保健的作用。
2、補血
補血的食物有很多, 其中枸杞子更是其中之最, 鮮紅的枸杞子, 似乎在人們的印象裡, 是滋陰壯陽的補品, 其實, 在中醫裡, 是用來補血的良藥, 在過節, 很多人會送枸杞子當做禮品, 可見枸杞子的重要性。
3、補津液
補津液, 很多人會對此有些陌生,
中醫養生還要注意這5點
1.“順”
養生跟著季節走。 古人認為, 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回是一致的, 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 《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 ”這裡的“時”, 指的是四時陰陽, 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四季的養生要符合生、長、收、藏的特點。 春天萬物生髮, 要養肝、養陽;夏天是生長時節、主養心, 晚睡早起, 少發怒, 該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節又熱又濕, 要注意養脾、化濕;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要養肺、養陰, 早臥早起, 情緒須安寧,
2.“靜”
讓心安靜下來。 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 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 生怕孤獨和寂寞。 其實, 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人安靜下來, 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 特別是“氣”的消耗, 做到身體“節能”, 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節奏放慢, 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
3.“修”
修身行善煩惱少。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其實就是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 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 能減少很多煩惱, 心情愉悅。 可見, 修身養性, 寬以待人,
4.“調”
多做深長呼吸。 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 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 《黃帝內經》說, 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 調養七情六欲。 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 即“調息”, 練習呼吸吐納。 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 可以練習“丹田息”, 鼻子吸氣後, 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 即在肚臍下1.5寸。 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 練習“丹田吸”的同時, 吞咽唾沫, 配合調津, 保健效果更好。
5.“補”
有補有瀉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 原則有三, 一是先辨證, 二是食補為先, 三是補、瀉結合。
中醫講藥食同源, 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