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問診的具體內容

通過問診瞭解既徑病史與家族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 主要痛苦所在, 自覺症狀, 飲食喜惡等情況, 結合望、切、聞三診, 綜合分析, 作出判斷。 《素問·三部九候論》:“必審問其所始病, 與今之所方病, 而後各切循其脈。 ”《素問·疏五過論》:“凡欲診病者, 必問飲食居處。 ”後世醫家將問診主要內容歸納為“十問”, 編有十問歌, 簡便易記。 參十問條。

十問歌訣:一問寒熱二問汗, 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 七聾八渴俱當辨, 久問舊病十問因, 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 遲速必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

天花麻疹全占驗。

(一)問寒熱

1、惡寒發熱 疾病初起, 惡寒發熱同時並見, 多為外感表證, 可見以下三種類型:

(1)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 是外感寒邪所致, 常伴有無汗, 頭身疼痛, 脈浮緊。

(2)表熱證:惡寒輕發熱重。 是外感熱邪所致, 常伴有口幹微渴, 或有汗, 脈浮數。

(3)太陽中風證:發熱輕, 惡風, 自汗。 是外感風邪所致。

2、寒熱往來 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 是半表半裡的特徵。

3、但寒不熱 病人之怕冷而不發熱, 稱為但寒不熱。

4、但熱不寒 發熱不惡寒但惡熱, 多數裡熱證, 可見以下幾種類型:

(1)壯熱:高熱不退, 不惡寒, 反惡熱。

(2)潮熱:發熱如潮有定時, 臨床常見以下三種類型:

1)陰虛潮熱:多為午後或入夜發熱, 以五心煩熱為特徵, 常伴顴紅盜汗, 舌紅少苔, 脈細數等症, 屬陰虛內熱。

2)陽陰潮熱:多為日哺(下午3——5時)發熱, 熱勢較高, 又稱為日晡潮熱, 多因胃腸燥熱內結所致, 常伴有腹滿硬痛拒按, 大便燥結, 舌苔黃燥等。

3)濕溫潮熱:以午後熱甚, 身熱不揚為特徵。 多因濕遏熱伏, 熱難透達所致, 常伴頭身困重, 胸悶嘔惡, 便溏, 苔膩等。

4)低熱:指輕度發熱(體溫多在37——38攝氏度之間), 但持續時間較長, 多見於陰虛潮熱或氣虛發熱。

(二)問汗

1、表證辨汗 2、裡證辨汗 3、局部辨汗

(三)問頭身胸腹

前額部疼痛連及眉棱骨, 為陽明頭痛;頭部兩側疼痛為少陽頭痛;枕部疼痛連及項部, 為太陽頭痛;頭項痛, 為厥陰疼痛;頭重如裹, 為太陰頭痛;頭痛摯腦, 為少陰頭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