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經常與家人團聚用餐 可提高幸福指數

晚飯還沒吃完, 媽媽已經在問:明天想吃點什麼?做媽媽的似乎總是要抱怨菜價太貴, 花樣太少, 挑選起來太艱難——那是因為她在選擇食物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寓意:她不僅會考慮食物是否有利於家人健康, 考慮每個人的不同口味和要求, 更會在腦海裡想像全家人在一起吃飯時的情景。 飯桌上的時光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而她即將親手迎來這一時刻。

哈佛大學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 一個家庭是否能經常團聚用餐, 是衡量這個家庭功能如何的關鍵標準。 美國在一項對“9·11後文化”的總結中強調,

“9·11”後美國人更加重視親情, 珍惜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其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常回家吃飯。 ”著名教育家赫·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問自己的兒子:“你生活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段是什麼?”兒子回答道:“是每天晚上我們聚在餐桌前, 一起祈禱、一起閒聊的時候。 ”所以, “珍惜全家一起用餐的時光”一直是斯賓塞快樂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條。

從事烹飪教學20年的華視主持人梁瓊白說:“一個不開夥的家庭必然缺少溫暖, 只有充滿飯菜香, 充滿家長用餐話語的畫面才是快樂祥和的溫暖家園, 所以不只是媽媽回家做飯, 更要家人都回家吃飯。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進餐習慣

章潔結婚兩年了, 至今還無法適應老公一家的就餐習慣。 婆婆喜歡給老公夾菜,

比如一盤紅燒肉端上桌, 為了給老公找塊好肉, 婆婆總是夾一塊看看放下, 再換另一塊……經常兜底把菜翻個遍, 找到滿意的為止。 而她從小就被家裡教育說吃菜夾了哪塊是哪塊, 不許挑三揀四, 你都翻一遍別人怎麼吃啊。 電視劇《雙面膠》裡, 也有很多飯桌上引起的戰爭, 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組合在一起, 兩種家庭文化帶來的衝擊在飯桌這個戰場上徹底爆發。

關於進餐習慣,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方式,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菜譜和儀式來經營自己的家庭生活。 對有些家庭來說, 重要的是大家能相聚在一起, 哪怕桌上擺的都是速凍食品。 還有些家庭則更願意享受某位成員的奉獻, 做上一個帶有家族故事的菜肴。

重要的並不是聚餐的次數,

而是飯桌上家人溝通的力度、氣氛和感覺。

在一個推崇個人幸福的社會中, 萬事都有個人主義化的傾向:每個人都想首先考慮到自己的口味、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時間安排和自己的區域。 越是追求女性解放的婦女花在準備飯菜上的時間就越少, 她們不再願意把自己的角色僅僅定義為一個負責提供食物的母親。

但是, 青少年獨立心理越強烈, 家人共同進餐的時刻就越具意義。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