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評價為有思維的“早產動物”。 BBC的紀錄片《本能》在開始的第5分鐘, 拍攝了一隻小牛的降生。 它自母體出來, 柔軟而黏乎乎的身體趔趄著站立起來, 兩小時後, 它就鑽到媽媽的肚子下面吸奶了。 鏡頭的下一秒, 是一個嬰兒。 直到第七個月, 人類的孩子才有了開始學習走路的能力, 一年半後他的語言能力才開始成熟。
人真是沒準備好, 就裸生到這世上了, 這就全然要依戀養護者。 出於生存, 嬰兒會竭盡本能吸引他的父母(最重要的養護者)照看。 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沙利文發現, 人類有兩類主要需要:一是人際的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 在生命的第一年, 我們的神經(大腦和它的組成部分)發育非常迅速, 在兩歲前, 它的發育就能達到成人的60%, 生理(身體總體)發育只有20%。 這也是為什麼, 直到成年, 在親密關係中, 我們會條件反射般地以幼年時的感覺作著反應。
${FDPageBreak}
親密的需要
親密關係, 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 因為,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 它最沒有距離。 沒有距離的接觸, 是我們生就的需要和渴望。 有一個經典的絨猴實驗。 心理學家在籠子裡, 給幼小喪母的猴子安排了兩隻假猴子。 一只用鐵絲做的, 負責餵養幼猴母乳;一只是用絨布做的。 實驗者發現, 除了吃母乳, 幼猴在玩耍或受驚擾時, 都喜歡呆在絨布猴子的身邊。 這說明, 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 幼猴最需要的是溫柔的觸碰。
“一個人面對一件恐懼的事情, 第一個反應就是找個安全的角落躲起來。 當你不強大, 安全的地方又離你很遠的時候, 感覺是很絕望的。 兩軍對壘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足夠逃離危險的距離,
事實上, 觀察我們自己或周遭的戀愛故事, 如果情感衝突由強烈的控制、懷疑、焦慮所主宰, 那麼核心問題一定是沒有形成一個有安全依戀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