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在現實生活需要什麼樣的競爭?

新學年開始了, 一系列的運動會也隨之降臨, 我卻在為如何教育我的孩子參加友誼賽而發愁。 研究表明, 競爭可能引起傷害, 但要取締所有競爭是不實際的。 另外, 身為大學教授, 我當然清楚如果孩子們是成長在一個人人都是贏家、人人都能拿獎的世界裡, 那這個世界將會是個什麼樣子。 為此, 我們討論的前提是競爭是必須的, 那麼孩子們能從競爭中學到些什麼呢?

一、競爭的不同類型

要一開始就掌握能從競爭中學到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不是所有競爭情景都一樣。 我們傾向於將競爭情景視為競爭性的或合作性的,

但事實上競爭情景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在同一時間人們可能既有競爭成分也有合作成分, 而且還有可能在競爭與合作之間轉換角色。 因此, 在教育孩子們如何參加友誼賽時, 也許更多是要教育他們什麼時候該表現出競爭行為, 而不是教育他們如何去競爭。

(一)零和競爭情景

有些情景本來就是零和情景。 例如有的體育競賽, 贏家可能只有一方, 而輸家也必然只有一方。 在這樣情景之下就有可能體現出競爭的負面效應。 例如, 密西根大學的斯蒂芬.加西亞(Stephen Garcia)研究表明, 在贏家通吃的情景下人們更不可能表現出相互友好或彼此合作。 甚至是一個人越接近排名榜單, 這個人就可能表現出更大的競爭性和更不願意合作的行為。

因此, 相比名次位列145位與146位, 位列4位與5位時人們更不可能彼此合作。

(二)非零和競爭情景

另外還有非零和競爭情景。 例如課堂學習, 人人都有可能獲得成績A, 沒有必要分出輸家。 在這樣的情景下, 負面效應就更不可能體現出來。 此外, 加西亞博士的研究表明, 當人們都能取得正的分數(或積極的成績)時, 他們更有可能相互合作。 還有一個重要提示是, 在這樣的情景下人們仍然有可能彼此攀比且表現出競爭性, 但合作動機也許還是有效的。

(三)混合競爭情景

最後一種是混合動機情景。 在這樣的情景下人們既可能表現出競爭動機, 也可能表現出合作動機。 例如在團體賽事中的單項運動如個人體操、高爾夫球或游泳。

在這樣的賽事中, 團隊的個體間為了拿到更高分而表現出彼此競爭的局勢, 但在整個團隊上他們也是齊心協力的。 在一個團隊裡, 隊友的成功對某個個體而言既有利也是威脅。

二、如何在競爭情景下習得技能

每一種競爭情形不僅需要不同的應對技能, 而且還可以教會孩子們不同的知識。 在零和競爭情形下, 父母也許需要重點培養孩子如何從失敗中恢復過來, 但也要培養孩子如何成為友好的贏家。 當然, 研究表明, 贏家通吃的競爭情景可能會傷及個體自尊和表現, 但現實生活往往就是這樣,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贏家。 教育孩子, 讓他們知道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 表現出色是他們下次引以為借、自我提升的榜樣,

這樣可以增強孩子們將來的頑強力。 教育孩子如何成為友好的贏家還可以增強他們對他人的同情與尊重等的價值觀。

在每個人都有可能實現自身價值的競爭情景下, 父母也許需要引導孩子去説明他人。 孩子們都可以憑自然競爭, 而且每個人都有份這樣的理念是孩子們很難理解的。 相互合作可以是一種樂趣, 應該為孩子們提供機會來體驗這一點。 此外, 讓孩子體驗這樣的情景—即組織整體成績會受到其最差個體的約束, 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和鼓舞力。

最後, 混合動機情景是一種豐富的學習環境。 經過反復研究表明, 經常參加運動的孩子在他們今後的生涯中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因為團體性運動是一種複雜的情景, 孩子在這樣的情景中不僅可以領教更優秀的競爭對手的挑戰, 還可以得到更優秀的隊友的鼓勵。 還有, 競爭對手和隊友可以是同一個人。 學會如何通過團隊榮譽來補償個人自尊損失去駕馭這樣的情景, 可以培養孩子的課堂所需技能和未來的工作場所所需技能。 孩子們要求超越自我、放眼未來, 這樣方可提升他們對人權與同情的認識。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