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活中如何做到科學用藥

藥物的副作用對不同體質的人可能不同, 嬰幼兒和兒童用藥一定要慎重, 專家研究提醒, 患者家庭用藥要遵循一定的順序, 科學用藥是關鍵, 否則傷身, 以下是詳細說明。

科學用藥有方法 兩個誤區要慎入

當明確疾病後, 用藥也有很多講究和技巧。 首先用藥治療時, 要抓住主要矛盾, 明確治療目標, 選擇主要藥物進行治療。 其次儘量選擇一箭雙雕的藥物, 比如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 在治療高血壓時, 可以選擇硝苯地平治療高血壓和心絞痛, 可以減少用藥數目。 最後重視非藥物療法, 儘管新藥層出不窮,

但非藥物治療仍然是一些疾病的基礎治療方法, 比如早期糖尿病採用飲食療法;輕型高血壓通過限鈉、運動、減肥等治療;便秘多吃粗纖維食物和加強腹肌鍛煉等。 科學合理用藥還包括選擇合適的劑量和恰當的劑型。

用藥的兩個誤區, 一是重複用藥。 就醫時, 一定要告訴醫生正在服用的藥物, 減少重複用藥, 降低藥物毒副反應。 二是種類過多。 大量服藥易造成不良反應或多服、誤服、忘服, 所以最好一次不超過3至4種, 這方面要多與醫生溝通。

要想藥物效果好 “五先五後”要記到

一、先食療後用藥。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 所以能用食療的先用食療, 再考慮藥物治療。

二、先中藥後西藥。 中藥多屬於天然藥物, 其副作用一般比西藥要小,

可以優先考慮, 除非是使用西藥確有特效才選用。

三、先外用後內服。 藥物服用後要經過肝腎代謝, 為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損害, 能用外用藥治療的疾病, 最好採用外用藥進行治療, 比如皮膚病、扭傷等等最好選用外敷藥進行治療。

四、先內服後注射。 有些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針劑, 認為用注射劑病好得快。 殊不知口服藥會經過消化系統的“過濾”, 藥物成分才能到達血液中。 而注射劑直接可以達到血液中, 直接刺激於血管壁和心臟, 所以能用內服藥讓疾病緩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劑。

近年來, 新藥、特藥不斷湧現, 但由於臨床時間較短, 有些問題可能還沒被發現。 所以如果老藥效果好的, 可以不必追求使用新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