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老年人共濟失調型腦癱症狀

共濟失調型腦癱種類只占腦癱的小部分,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同樣需要我們高度的重視。 老年人共濟失調型腦癱症狀有哪些呢?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 希望更多的人瞭解共濟失調型腦癱的症狀。

共濟失調型腦癱占腦癱發病人數的百分之四, 主要是小腦受損的類型, 除此之外, 可能有錐體系, 錐體外系, 深部感覺系統的重複病變。 共濟失調型腦癱特點是不能持續性姿勢控制, 協調運動障礙。 表現為平衡失調, 肌肉本體感覺, 關節的位置覺喪失, 肌張力下降, 易疲勞, 可伴有距離測定障礙,

眼球和肢體震顫, 可能有智力低下等。 這種腦癱在嬰幼兒發育初期平衡失調並不明顯, 隨著發育程度提高, 這種失調就變的日趨明顯。 臨床類型有單純共濟失調型腦癱, 合併痙攣型腦癱和合併手足徐動型腦癱的兩種混合型腦癱。 由於痙攣或手足徐動的程度使共濟失調也有相應改變。

症狀特點

共濟失調型主要病變在小腦及其通路上, 多見於腦積水、顱腦外傷、腦炎或小腦腫瘤等疾病後遺症。 單純性共濟失調很少見。 以共濟失調為主的腦癱占總數的5%左右。 由於運動感覺及平衡感覺的障礙造成不協調性運動, 表現為肌肉收縮能力低下, 肌肉收縮速度較慢, 定向和定距能力低下, 而且肌肉收縮也不準確, 從而不能正確的動作。

行走步基寬, 腳的著力點往往放在腳跟上, 腰椎也常過度前彎, 軀幹與四肢不協調, 左右搖擺不定或向一側傾斜, 不能沿直線前進, 蹣跚而行, 仿佛酒後的醉酒步態.此步態睜、閉眼時差異不大, 手的定向力較差, 指鼻試驗、跟脛膝試驗都難以完成。 說話聲音震顫伴有面部表情淡漠, 面部肌肉較僵硬。 隨著患兒長大, 最終町能由於學會限制自己的運動, 變得稍能自控一些, 當然, 這時動作會顯得呆板、機械。 共濟運動系在大腦皮質小腦、前庭、深感覺系統等參與下完成。 按病變部位的不同, 共濟失調可分為大腦性共濟失調、小腦性共濟失調、前庭性共濟失調和感覺性共濟失調。

主要表現

1、運動發育與同齡兒相比有明顯的延遲,

表現運動笨拙不協調, 頭與軀幹調節障礙, 1歲左右不會坐, 即使會坐也不穩定。 只有在兩下肢屈曲, 外展, 支援面擴大的情況下才可能坐 穩。 站立時間較晚, 大終2-3歲或更晚, 患兒站不穩, 易跌倒, 手指精細運動障礙, 動作不靈活。

2、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 追視與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難。

3、患兒經常張嘴, 流口水, 講話慢且發音不清, 語言障礙。

4、患兒肌張力低下, 但腱反射正常。

5、平衡功能障礙, 立位時重心在足跟部, 為了維持平衡, 患兒常常足尖翹起, 加大足距以擴大支撐面積, 向前彎腰以彌補重心後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