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型
痙攣是運動障礙中最常見類型, 是指速度依賴性肌張力增高。 痙攣常伴隨錐體束, 基底節, 網狀結構及上運動神經元受累。 本型腦癱最常見, 約占全部病例的75%。 表現為折刀樣肌張力增高, 以下肢屈肌張力增高最為顯著。 痙攣型腦癱可進一步分為痙攣性偏癱、痙攣性雙癱、痙攣性四肢癱、痙攣性三肢癱、痙攣性單癱。
1.痙攣性偏癱:病變累及一側上下肢, 痙攣症狀上肢較下肢為重, 患肢運動護可出現感覺異常, 患肢發育遲滯, 特別是手和拇指及指甲表現明顯。 患腳腳尖著地,
2.痙攣性雙癱:最常見的一種解剖類型, 下肢癱瘓較上肢明顯。 多見於早產兒伴有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運動發育落後, 爬行時上肢運動姿勢基本正常, 而下肢運動很像輪舵搖動一樣前行。 行走時腳尖著地。 嚴重者表現為剪刀步態。 呈現馬蹄內翻足。 肌張力增高, 深反射亢進, 巴賓斯基征陽性。
3.痙攣性四肢癱:是最嚴重類型。 累及四肢及軀幹, 上肢較下肢重, 患兒抬頭、坐、站、走均可受影響。 該型常有缺氧和腦內囊樣變性, 許多患兒呈現假性延髓麻痹樣吞咽困難、流涎、吸人性肺炎、精神發育遲滯、驚厥等表現。 體檢表現, 四肢肌張力增高, 自發運動減少, 較大兒童表現膝、肘關節屈曲攣縮。
4.痙攣性三肢癱、痙攣性單癱:相對少見。 痙攣性三肢癱症狀體征與上述雷同。 痙攣性單癱症狀往往較輕。
手足徐動型
占腦癱患兒的20%左右, 除手足徐動外, 也可表現扭轉痙攣或其他錐體外系受累症狀。 情緒激動症狀加重, 安靜時減輕。 語言受累明顯, 但許多患兒智力保持正常。
強直型
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僵硬, 錐體外系受損症狀, 腱反射不亢進, 但有嚴重的精神發育遲滯。
震顫型
多為錐體外系相關的靜止性震顫。 錐體外系受累表現。 2歲前肌張力低下, 腱反射弱。 2歲後, 患兒常有震顫, 步態不協調及輕微的智力障礙。
肌張力低下型
可能因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同時受累, 導致癱瘓肢體肌張力減低,
混合型
上述兩型或兩型以上發生在同一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