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失眠人口數量不斷增加, 專家開始對失眠的原因進行的詳細分析與調查, 發現除了生活習慣與其他因素要, 心理因素占主導地位, 那麼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下面就為您詳細介紹。
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怕失眠心理:許多失眠者晚上一上床就擔心睡不著, 或是盡力讓自己快入睡, 結果適得其反。 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制兩個過程。 白天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 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 進入抑制狀態而睡眠。 待休整一夜後, 又自然轉為清醒。 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互協調,
夢有害心理:不能正確看待夢, 認為夢是睡眠不佳的表現, 對人體有害, 甚至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 這些錯誤觀念往往使人焦慮, 擔心入睡後會做夢。 這種“警戒”心理, 往往影響睡眠品質。 其實, 科學已證明, 每個人都會做夢, 做夢不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而且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 在夢中重演白天的經歷, 有助於記憶, 並把無用的資訊清理掉。 夢本身對人體並無害處, 有害的是認為“做夢有害”的想法, 使自己產生了心理負擔。
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後,
期待心理:擔心睡過頭誤事, 因而常出現早醒。 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網站管理員, 由於上大夜班, 常于晚7時睡覺。 他因害怕遲到睡得不踏實, 常常睡上1~2個小時就被驚醒, 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 也有的人在晉升、職稱評定、分房結果快要公佈前, 處於期待興奮狀態, 難以入睡。
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有的人由於童年時受到喪失父母、恐嚇、重罰等創傷而感到害怕, 出現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現象。 但成年期後, 由於受到某種類似兒童時期的創傷性刺激,
手足無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後, 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 手足無措, 以致晚上睡覺時也瞻前顧後, 左思右想, 始終處於進退維谷、舉棋不定的焦急興奮狀態。
以上介紹的就是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 克服這些心理因素是保證良好睡眠的前提, 所以專家提醒失眠人群應保證良好的心理狀態入眠, 睡前不要想太多, 這樣才能更易入眠。 如果您還有其他有關失眠的疑問, 請諮詢我們的線上專家, 專家將為您詳細解答。 飛華健康網祝您健康!
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