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掏耳危害多 耳屎可殺菌護耳道

人們一般以為“耳屎”就是耳內的垃圾, 其實它有一個非常有意境的學名叫“耵聹”。 耵聹富含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 耵聹可保護外耳道上皮, 防止皮膚乾裂, 具有抑菌和殺菌的作用;還可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外耳道, 保護鼓膜。

一般情況下, 耵聹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 隨下頜運動, 借助耳道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 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 乾燥成痂、自動排出。 因此, 常挖耳朵可以說是多此一舉, 更確切地說, 常挖耳朵是一種不良習慣, 還可能誘發多種耳病。

外耳道是一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彎曲管道, 呈“S”型曲線。 外耳道的皮膚薄如絲蟬, 皮下組織稀少, 與軟骨膜附著緊密。 挖耳時尖銳的挖耳器具或粗暴的挖耳方式常引起外耳道的損傷, 甚至出血。

如果挖耳用力過度, 可損傷外耳道皮膚甚至鼓膜, 長期反復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腫脹, 細菌趁機而入, 也可引發炎症、流水, 嚴重者會形成外耳道癤腫和外耳道炎。

對於一般細菌感染, 使用有效抗生素後會很快好轉, 但如誘發真菌感染, 則需用抗真菌藥物才能奏效。

如果長期習慣性地挖耳朵, 造成外耳道皮膚的粗糙、增厚、表皮皸裂、脫屑, 進而出現局部的炎症、劇癢, 也可引起外耳濕疹。 濕疹滲出液的長期刺激可繼發感染,

合併外耳道炎, 此時容易引起誤診, 並難以治癒。

如果經常挖耳易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症, 並有刺傷鼓膜的危險。 鼓膜刺破後, 可以發生感染, 形成化膿性中耳炎, 導致聽力下降。 挖耳時如不慎傷及內耳, 可引起神經性耳聾, 還有誘發中耳癌的危險。

少數人耳內耵聹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脫落較慢, 表現為黏稠的液體, 被稱為“濕性耵聹”, 俗稱“油耳”。 一般情況下是生理性的, 但如果伴有異味, 則可能是耵聹腺細菌感染。 濕性耵聹者的“耳屎”生成速度比較快, 如果不方便到醫院就診, 自己挖耳要注意:

最好用棉棒, 輕輕在外耳道口轉動, 然後耳朵朝下, 讓耵聹自行排出, 避免使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挖耳。

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

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可適當短一點, 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有濕性耵聹的人, 如果長期不清理外耳道, 可能會形成耵聹栓塞, 影響聽力。 此時, 最好到醫院請專科醫生使用專門器械取出, 取出後須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以預防感染。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