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腸胃濕熱吃什麼?腸胃濕熱是常見的疾病, 多由飲食不規律、飲食過於油膩導致。 那麼, 腸胃濕熱吃什麼好呢?下面推薦多種食物及食療, 來看看吧。為什麼會出現脾胃濕熱?導致腸胃濕熱的原因:
中醫認為, 人體正氣不足是這個病症的內在原因, 脾胃濕熱證的形成, 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 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 正氣不足, 脾胃虛弱, 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 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濕和滯久則化熱, 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1、蘿蔔
蘿蔔有消食、清熱毒的作用, 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蘿蔔湯。 適用於腸胃濕熱、消化性潰瘍和食欲不好者。
2、薏米
中醫稱薏米為“薏苡仁”, 是祛濕消腫的上品。 薏米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物, 又有抗癌作用。 盛夏時節陰雨連綿, 空氣濕黏, 很多人都會“傷暑”, 這時吃些薏米粥, 可以起到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3、玉米
中醫學認為, 玉米性平味甘, 入肝、腎、膀胱經, 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健脾滲濕、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等功能。 玉米含有類黃酮, 對視網膜黃斑有一定作用, 所以多吃玉米有明目作用。
4、白扁豆
本草綱目》稱白扁豆為“脾之谷”, 認為白扁豆能“止泄痢, 消暑, 暖脾胃, 除濕熱, 止消渴”。 中醫認為白扁豆有健脾化濕的功效,
5、木棉花
木棉花花瓣色澤鮮紅質, 曬乾後可作藥用。 其味甘淡、性涼, 具有清熱利濕、解表、利尿、消暑、止血的功效, 臨床上常用於痢疾, 泄瀉、食滯等胃腸濕熱病, 是常用藥物之一。 氣候炎熱潮濕, 人們又多以魚肉為食, 因而容易患腸胃濕熱性疾病, 如食欲不振、食滯、腹瀉、下痢等, 而木棉花正好可改善以上症狀。
腸胃濕熱吃什麼好?推薦食療:
1、綠豆藕
材料:綠豆50克、蓮藕一節、食鹽適量。
做法:藕去皮, 沖洗乾淨備用。 綠豆50克, 用清水浸泡後取出, 裝入藕孔內, 放入鍋中, 加清水燉至熟透, 調以食鹽進食。
功效:溫和去濕、解熱。
2、清熱祛濕粥
材料:赤小豆30克,
做法: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水煎至2碗, 去渣取汁, 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溫熱服食。
功效:清熱祛濕。 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
3、鯽魚湯
材料:鯽魚500克, 節瓜600克, 鹽適量。
做法:先將節瓜去皮洗淨切成厚塊, 鯽魚去鱗及內臟, 洗淨;起鍋煮水, 水開後放入節瓜塊, 用武火煲, 同時起油鍋, 將鯽魚放入鍋中煎至微黃再匯入節瓜湯中, 加蓋, 武火煮二十分鐘後轉為炆火煲一小時左右, 熄火調味, 喝湯吃渣。
功效:此湯養脾祛濕, 利水消腫。
4、冬瓜老鴨湯
材料:冬瓜1000克、水鴨半隻、豬瘦肉150克、薏米100克、陳皮1/4個、生薑3片。
做法:以上材料分別洗淨, 冬瓜連皮連籽切厚塊;薏米、陳皮稍浸泡;水鴨去尾部、髒雜,
功效:冬瓜清熱利水, 水鴨養陰益氣清補, 配以健脾利濕的薏米、醇香化氣的陳皮, 合而為湯, 益氣清補而養陰, 男女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