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源性咳嗽
即因服用某種藥物而出現的咳嗽, 它屬於藥物不良反應的一種。 據研究, 此種咳嗽常由一類被稱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藥物引起, 這類藥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賴諾普利、貝那普利等近20個品種, 被廣泛用於各種類型的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疾病的治療, 而服用此類藥物後, 有1%~30%的人會出現咳嗽。 所以, 它在中老年人中有較高的發病率。
藥源性咳嗽患者的特點是:咳嗽多在用藥1天至數周後出現, 常表現為較頻繁的刺激性乾咳, 夜間及睡前較重, 有時可伴有咽癢或咽部異物感;用藥期間,
正確的治療方法是:將所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減量或停用;對不能停用者, 可改用不同的品種, 或換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如纈沙坦、蘆沙坦等。 多數患者在停藥或減量後, 咳嗽會很快消失。 對症狀持續較久者, 也可短期應用氨茶鹼、舒喘靈或吸人必可酮等治療, 多能很快治癒。 據研究, 服用卡托普利後咳嗽出現的機會最多, 其他藥物則相對較少。 此外, 服用阿托品、山莨菪堿及賽庚啶等藥物也可能引起咳嗽, 但其發生機會更少。
因心臟疾病引起的咳嗽
咳嗽是許多心臟病常見的症狀之一, 此類咳嗽患者有明確的心臟病史或伴有明顯心悸、氣短、水腫等心臟病症狀時, 診斷多無困難。 但有部分左心功能不全(左心衰竭)患者, 在早期會僅以反復出現的慢性咳嗽為主要表現, 此時被稱為隱性心衰, 易被忽視或誤診誤治, 應該注意識別。 由隱性心衰引起的咳嗽, 在中老年人中較常見, 患者常有多年的高血壓或冠心病病史, 咳嗽多於夜間熟睡或勞累後出現或加重, 可伴有輕微心悸、胸悶、哮喘或咳出少量泡沫樣痰, 症狀經休息或坐起後可減輕或消失, 但使用消炎、止咳藥則多無效。
此類患者應注意與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鑒別。 如患者的症狀與體位、勞累等關係密切,
與哮喘有關的咳嗽
支氣管哮喘多以發作性呼吸困難、哮鳴為特徵, 患者也可伴有咳嗽、流涕、咳痰等症狀。 但近年研究發現, 臨床上有一種哮喘可無明顯呼吸困難或哮鳴, 而僅以經常出現的慢性咳嗽為主要表現, 被稱之為咳嗽變異性哮喘。 這類咳嗽的特點是: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多有個人或家族過敏性疾病史;咳嗽常於春秋季反復發作,
此類咳嗽應用消炎、止咳藥多無效, 而選用平喘、抗過敏或激素類哮喘氣霧劑, 如氨茶鹼、舒喘靈、酮替芬、賽庚啶、丙酸倍氯米鬆氣霧劑等藥物治療, 常有較好效果。
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相關的咳嗽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腸內的食物、消化液等反流入食管或咽喉部, 所引起的一種疾病, 在中老年人中較為常見, 肥胖的女性發病率相對較高。 其典型表現為, 患者在餐後1小時左右出現上腹或胸骨後燒灼不適或疼痛, 並常伴有反酸、咽部不適或咽部有異物感等症;病情多於臥位、彎腰時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