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醫生李子勳:應讓孩子經歷8件事情

“8件應該讓孩子經歷的事情:獨處、受到挫敗並學會自我安慰、友情與分享、養育動物或植物、犯錯並為之負責、為父母做一件事、一個愛好(音樂、繪畫、模型、棋琴)、一項體育活動。 ”5日, 中日友好醫院心理學科臨床主任醫師、心理諮詢與治療培訓師李子勳作客“名家論壇”, 解析“青少年心理與成長”時, 提出自己獨特主張。
李子勳是央視《實話實說》等欄目特邀嘉賓, 長期研究青少年行為與人格發展, 家庭親子關係與婚姻關係, 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各類神經症和心身疾病的諮詢與治療。 他認為, 應該讓孩子分享六個人生的核心觀念:孤獨、生命價值、存在的感知、友情、死亡、自我感。
“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樣, 每個孩子都是個別的, 也是家庭的產物, 要在自己家族文化裡去尋找探索男孩女孩的成長方式, 他們是怎麼長大、在什麼年齡階段會出現什麼問題, 父母一般可以預見到自己孩子成長過程。 父母主觀上不要在外部書籍和專家學者嘴裡去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只能做借鑒。 ”演講完後, 李子勳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給離異家庭孩子心理難題支招
當觀眾詢問如何解決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難題, 比如說低年級的孩子總愛趴在鐵欄杆往外面看媽媽;6年級女孩子寄養在嬸嬸家, 在公眾場合非主流表現、與眾不同, 並與教師對抗,
這些癥結在哪?李子勳支招, 老師是大人, 幹嘛要跟孩子較勁呢!她愛講什麼愛做什麼讓她去, 我們要格外關照她寬容她, 大家不要計較她有些時候違反了校紀班規, 不要和她對抗, 不要和她過不去。 慢慢地等她認識到自己錯了後, 她肯定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李子勳稱, 低年級的孩子需要一個媽媽, 孩子來學校最初的心理是依戀投注, 他是來學校找媽媽的, 希望老師像媽媽, 但可惜老師都不是媽媽, 所以他只能趴在鐵欄杆往外面看。 李子勳建議幾個像媽媽的溫柔教師, 一下課就要搶著和這個孩子玩, 並帶這個孩子回家吃頓飯, 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 形成每個老師很重視他, 在老師那裡補償了對母親的需要,
他就會慢慢地感受到學校的快樂, 並願意在學校呆下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