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糖友降糖別太心急 當心低血糖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友降糖別太心急, 當心低血糖!糖尿病的明顯特點是高血糖, 於是很多患者都以降低血糖為治療目的。 一味地降糖會出現反作用, 比如低血糖, 其危害甚至比高血糖還大。 因此, 糖友降糖不要太心急, 要避免出現低血糖。

一、認識血糖:

可凡事皆需有個度, 醫學更是如此。 血糖本身並不是什麼壞東西, 它是人體最直接、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以大腦為例, 正常腦組織儲存的能量僅能維持數分鐘腦功能的需求, 大腦的正常運轉幾乎完全依賴於血液迴圈源源不斷提供的葡萄糖。

高血糖的威脅一旦被矯枉過正,

有可能會引發另一個更大的威脅——低血糖。 它對人體的打擊是巨大的, 甚至是致命的。 如果低血糖持續超過一定時間, 就會導致腦組織不可逆的損傷。 同樣, 低血糖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或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

二、低血糖的發生機制:

當各種原因導致血糖下降時, 機體的自我調控系統會立即啟動。 由大腦司令中樞發出指令, 命令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 各種具有升糖作用的激素釋放入血, 胰島素的分泌受到抑制, 動員肝臟中儲存的糖原分解為葡萄糖, 並降低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 最終使血糖水準回到正常。 這期間, 機體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反應, 如軟弱無力、面色蒼白、冒冷汗、心慌、發抖、精神緊張、饑餓感等。

如果血糖過低、超出機體的調控範疇, 又得不到及時的食物補充, 腦組織長時間失去能量供應, 會出現神志改變、行為異常、思維遲鈍、意識模糊等中樞神經症狀。 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 腦組織出現不可逆損傷, 會導致意識喪失、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三、降糖不再是單一目標:

對於不同的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合併高血脂或高血糖患者, 腎功能不全患者, 應採取差異化的治療方案, 僅以單一的降低血糖為目標是無法滿足患者個體化治療需求的。

對老年和已經合併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來說, 低血糖比高血糖的危害更加嚴重。 低血糖的反復發生增加了糖尿病併發症風險,

尤其是心血管風險。 它最終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 並導致醫療花費增加。 重度低血糖還與死亡率增高相關。 因此, 低血糖風險最小化是選擇糖尿病治療藥物時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65歲以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標準應該適當放鬆。 因為65歲以上的很多老年患者肝腎功能狀況不佳, 特別是發生過心梗腦梗的人, 更要注意規避低血糖的風險。 要像重視高血糖那樣重視低血糖, 原先的治療更強調血糖達標, 但是事實證明並沒有降低最終的患者死亡率。 現在更強調個體化治療, 如果不安全, 寧可不達標。

四、防治低血糖, 口袋裡常備一塊糖:

在以高血糖為特點的糖尿病患者中, 由於用藥過多、進食過少、運動過量等諸多原因,

低血糖事件常有發生。 另外, 由於過量飲酒和應用某些藥物而導致低血糖的情況也並不鮮見。 因此, 正確識別和處理低血糖是每位糖尿病患者必須掌握的技能。 當頭暈、心悸、出汗、饑餓感等典型症狀發生時, 要立即飲用果汁、含糖飲料, 或吃上幾片麵包或餅乾, 症狀往往能迅速緩解。 如果進食5分鐘後症狀改善不明顯, 應立即進食更多的糖分。

建議糖尿病患者隨身攜帶方糖、餅乾等食品。 低血糖可能發作于任一時間、任一地點, 這時候, 口袋裡的一粒糖果可能就是救命的靈丹妙藥。

但是, 如果出現嚴重的低血糖, 比如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表現的, 除了提供食物, 還要爭分奪秒地將患者送到醫院診治,

及時靜脈輸注高濃度葡萄糖, 千萬不能耽擱。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患者已經出現昏迷, 此時切忌經口餵食, 以免發生嗆咳和窒息。

大多數情況下, 低血糖的猙獰面目不難辨認, 但有時候, 它的表現也有可能深藏不露、很不典型。 患者也許並沒有感到明顯的心慌、出汗、饑餓感, 卻出現了頭痛、煩躁, 甚至突然情緒改變、言行怪異。 這時, 患者身邊的家人、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視, 如有條件應儘快利用可擕式血糖儀進行現場測量, 並第一時間送醫院就診。

五、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自身因素:

是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有缺陷, 而且會逐漸衰退, 而當前的口服降糖藥物尚不能直接遏制這種功能性衰退, 患者最後只能依賴每日補充外源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2、藥物因素:

有些降糖藥會造成低血糖,低血糖與心臟缺血事件密切相關。出於對低血糖引發的各種併發症的擔心,醫生往往不敢加大降糖力度,患者也會因為害怕低血糖而不按醫囑服藥。

3、違規用藥:

當前多數口服降糖藥都對服藥時間有嚴格要求,需要一天服用多次,且必須在餐前或餐後服用,由此帶來的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有調查顯示,2/3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遵照醫囑服藥,而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於提高血糖控制達成率是一個重要的保障。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人反復低血糖要檢查甲狀腺功能!糖尿病患者如果經常出現低血糖,經調整藥物後仍不能改善,可以查查甲狀腺功能。甲減與血糖關係密切,反復低血糖有可能是甲減造成的。因此,糖友經常出現低血糖不要忘記檢查甲狀腺功能。

一、糖尿病與甲減關係密切:

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及分泌減少,或其生理效應不足所致機體代謝降低的一種疾病。流行調查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中原發性甲減合併率較高,這也提示糖尿病與甲減關係密切。

事實上,糖尿病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均是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有時症狀會疊加互相影響,甲減可加速糖尿病的進程,促進某些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患者當血糖控制較差,病情不穩定時,可使甲減病情加重,因此對於糖尿病合併甲減患者應注意兩病兼治。

老年甲狀腺減退症的臨床表現隱蔽,無特異性。老年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現了甲減的有關症狀如乏力、怕冷、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淡漠、皮膚乾燥、腹脹、便秘等,也會被認為是老年人衰老的表現。糖尿病腎病乏力浮腫等與甲減症狀相重疊。故甲減的臨床表現不典型,臨床上往往被忽視或漏診。所以對2型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的監測可以預防臨床甲減的發生,並可及時進行治療。

二、糖尿病合併甲減應警惕低血糖:

一般來說,血糖低於3.0 mmol/L(毫摩爾/升)就可診斷為低血糖,發生低血糖時會出現心慌、出汗、頭暈等症狀。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反復出現低血糖,經調整藥物後仍不能改善,可以查查甲狀腺功能,看是否合併有“甲減”,一旦確診,只要使用甲狀腺素替代治療,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糖尿病合併甲減後肝糖原的合成分解、葡萄糖的吸收與利用均發生障礙,一方面由於甲狀腺激素缺乏,可使組織代謝所必需的酶產生不足或活性降低,導致機體對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緩慢。另一方面由於甲狀腺激素長期缺乏,機體對胰島素的降解速度緩慢,使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

因此糖尿病合併甲減患者應警惕出現低血糖反應,胰島素用量應減少,應注意監測血糖,避免低血糖的發生。接受長期替代治療者要注意監測甲狀腺功能、心功能、血糖、體重等。

三、反復低血糖還有什麼危害?

在某種程度上說,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還大。反復低血糖除了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外,還會給患者帶來其他危害,如:

1、反復低血糖可致癡呆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交感神經興奮性閾值增高,在低血糖時,早期表現的面色蒼白、軟弱無力、出汗、心慌、四肢顫抖等症狀不明顯。另外多數老年人又合併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造成重要臟器代償功能顯著減退。

因此,老年低血糖患者常常表現為發作性意識障礙、肢體活動不靈、四肢抽搐等症狀,而被誤認為急性腦血管疾病。老年人如反復發生低血糖而不加重視,就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反應遲鈍,甚至癡呆等。

2、反復低血糖損傷中樞神經

近日,瑞金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團隊與國外合作對於中樞神經系統低糖性白質損傷的研究成果,在神經病學最高影響力刊物《神經病學年鑒》線上發表。研究人員發現,當外周血糖低於正常範圍時,會導致神經纖維髓鞘脫失和神經傳導受損,該發現證明了在臨床上反復發作性低血糖事件,比如由胰島素瘤、不當節食等引發的低血糖,都可導致不可逆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科研人員發現,低血糖累及中樞神經受損的原因與NMDA受體有關。當外周血糖低於正常範圍時,中樞神經系統白質內精氨酸會釋放增多,並啟動神經纖維髓鞘少突膠質細胞膜上的NMDA受體,導致神經纖維髓鞘脫失和神經傳導受損。而阻斷NMDA受體,就可以有效地保護神經纖維完整性和神經傳導功能,這為今後採取相應治療措施提示了方向。該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仁矚目,國際神經病學權威專家雷蒙德·A·斯旺森教授為該研究成果撰寫評論,並給予高度評價。

養生之道網導讀:

冬季如何延緩糖尿病併發症?冬季是糖尿病併發症的高發季節,糖尿病患者應作好防護措施,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那麼,冬季糖尿病人如何做可以延緩併發症呢?下面一起來學習吧。

做好保暖

寒冷的天氣,會刺激交感神經,易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使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誘發心機梗死、腦出血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應做好保暖工作,嚴防寒冷刺激,及時增加衣服。

管住嘴

冬季是糖尿病病情最易加重和併發症多發的季節。所以在寒冬時節,尤其要提醒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保健,平安過冬。

糖尿病人本來就多食,尤其是在冬天,氣溫下降,出汗減少,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旺盛,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故應在醫生指導下制定科學的食譜,攝入飲食熱量要適當,不能超出每日所需總熱量,保持收支平衡,不增加體重。

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澱粉類食物的攝入量,忌食糖及甜糕點,有饑餓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製品、乳類、肉類等,多吃些新鮮蔬菜,以滿足機體需要。平衡膳食,食物選擇應多樣化,注意營養搭配比例,如目前推薦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攝入比例在5 3 2;堅持少量多餐,在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少量多餐可以減少血糖波動。

重視足部保養

血管功能不全和神經病變在糖尿病人中非常常見。造成腳的血液迴圈障礙、營養障礙和局部感覺遲鈍。足部的皮膚破損或足癬感染等,均可發展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甚至發展成難以控制的嚴重感染或壞疽,有的被迫截肢,有的感染擴散到全身引起危及生命的敗血症。

所以,糖尿病人應穿寬鬆的棉鞋,經常換襪子,保持腳的清潔、乾燥。每晚以45℃左 右的熱水泡洗腳10分鐘,有助於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的血液迴圈。同時要防止跌傷,積極治療足癬,避免用手撕腳皮和擦腳趾止癢,以防皮膚破損導致化膿性細菌感染。

防治感染

氣溫的降低會造成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皮膚彈性下降,皮膚感染,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尤其是有慢性咽炎,鼻竇炎,支氣管炎患者,很容易發生肺部感染,甚至成為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所以糖尿病患者應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洗澡,對於皮膚破損、甲溝炎、癤腫、毛囊炎等應及時治療;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飯後刷牙漱口,患有牙病及時治療,積極治療。

適當運動

冬季也需要有一些適當的運動。這些運動可以提高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據年齡及健康狀況,積極、適當地參加慢跑、散步、打太極拳、舞太極劍等健身鍛煉。運動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對調節血糖、穩定情緒十分有益。

調節情緒

過度的喜、怒和悲傷,使情緒出現波動,與糖尿病有著密切而微妙的內在聯繫。因此時交感神經興奮,可促使肝臟中的糖原釋放進入血液,而使血糖水準升高,導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療效果,故病人應學會控制情緒,避免負性情緒影響,保持情緒穩定。

注意血糖監測

進入冬季,人的食欲大增,為驅寒每天都吃不少油膩厚味食物,加上氣候寒冷,戶外活動明顯減少,導致血糖升高,如果能經常監測血糖,就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作相應的調整。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血糖檢測要勤,一般認為,病情較輕者可半個月檢測1次;病情較重者可3~5天或每天檢測1次,並經常與醫生取得聯繫。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冬天糖尿病人怎麼延緩糖尿病併發症了吧,這些預防措施要做好哦。

患者最後只能依賴每日補充外源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2、藥物因素:

有些降糖藥會造成低血糖,低血糖與心臟缺血事件密切相關。出於對低血糖引發的各種併發症的擔心,醫生往往不敢加大降糖力度,患者也會因為害怕低血糖而不按醫囑服藥。

3、違規用藥:

當前多數口服降糖藥都對服藥時間有嚴格要求,需要一天服用多次,且必須在餐前或餐後服用,由此帶來的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有調查顯示,2/3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遵照醫囑服藥,而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於提高血糖控制達成率是一個重要的保障。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人反復低血糖要檢查甲狀腺功能!糖尿病患者如果經常出現低血糖,經調整藥物後仍不能改善,可以查查甲狀腺功能。甲減與血糖關係密切,反復低血糖有可能是甲減造成的。因此,糖友經常出現低血糖不要忘記檢查甲狀腺功能。

一、糖尿病與甲減關係密切:

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及分泌減少,或其生理效應不足所致機體代謝降低的一種疾病。流行調查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中原發性甲減合併率較高,這也提示糖尿病與甲減關係密切。

事實上,糖尿病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均是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有時症狀會疊加互相影響,甲減可加速糖尿病的進程,促進某些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患者當血糖控制較差,病情不穩定時,可使甲減病情加重,因此對於糖尿病合併甲減患者應注意兩病兼治。

老年甲狀腺減退症的臨床表現隱蔽,無特異性。老年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現了甲減的有關症狀如乏力、怕冷、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淡漠、皮膚乾燥、腹脹、便秘等,也會被認為是老年人衰老的表現。糖尿病腎病乏力浮腫等與甲減症狀相重疊。故甲減的臨床表現不典型,臨床上往往被忽視或漏診。所以對2型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的監測可以預防臨床甲減的發生,並可及時進行治療。

二、糖尿病合併甲減應警惕低血糖:

一般來說,血糖低於3.0 mmol/L(毫摩爾/升)就可診斷為低血糖,發生低血糖時會出現心慌、出汗、頭暈等症狀。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反復出現低血糖,經調整藥物後仍不能改善,可以查查甲狀腺功能,看是否合併有“甲減”,一旦確診,只要使用甲狀腺素替代治療,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糖尿病合併甲減後肝糖原的合成分解、葡萄糖的吸收與利用均發生障礙,一方面由於甲狀腺激素缺乏,可使組織代謝所必需的酶產生不足或活性降低,導致機體對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緩慢。另一方面由於甲狀腺激素長期缺乏,機體對胰島素的降解速度緩慢,使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

因此糖尿病合併甲減患者應警惕出現低血糖反應,胰島素用量應減少,應注意監測血糖,避免低血糖的發生。接受長期替代治療者要注意監測甲狀腺功能、心功能、血糖、體重等。

三、反復低血糖還有什麼危害?

在某種程度上說,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還大。反復低血糖除了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外,還會給患者帶來其他危害,如:

1、反復低血糖可致癡呆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交感神經興奮性閾值增高,在低血糖時,早期表現的面色蒼白、軟弱無力、出汗、心慌、四肢顫抖等症狀不明顯。另外多數老年人又合併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造成重要臟器代償功能顯著減退。

因此,老年低血糖患者常常表現為發作性意識障礙、肢體活動不靈、四肢抽搐等症狀,而被誤認為急性腦血管疾病。老年人如反復發生低血糖而不加重視,就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反應遲鈍,甚至癡呆等。

2、反復低血糖損傷中樞神經

近日,瑞金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團隊與國外合作對於中樞神經系統低糖性白質損傷的研究成果,在神經病學最高影響力刊物《神經病學年鑒》線上發表。研究人員發現,當外周血糖低於正常範圍時,會導致神經纖維髓鞘脫失和神經傳導受損,該發現證明了在臨床上反復發作性低血糖事件,比如由胰島素瘤、不當節食等引發的低血糖,都可導致不可逆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科研人員發現,低血糖累及中樞神經受損的原因與NMDA受體有關。當外周血糖低於正常範圍時,中樞神經系統白質內精氨酸會釋放增多,並啟動神經纖維髓鞘少突膠質細胞膜上的NMDA受體,導致神經纖維髓鞘脫失和神經傳導受損。而阻斷NMDA受體,就可以有效地保護神經纖維完整性和神經傳導功能,這為今後採取相應治療措施提示了方向。該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仁矚目,國際神經病學權威專家雷蒙德·A·斯旺森教授為該研究成果撰寫評論,並給予高度評價。

養生之道網導讀:

冬季如何延緩糖尿病併發症?冬季是糖尿病併發症的高發季節,糖尿病患者應作好防護措施,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那麼,冬季糖尿病人如何做可以延緩併發症呢?下面一起來學習吧。

做好保暖

寒冷的天氣,會刺激交感神經,易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使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誘發心機梗死、腦出血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應做好保暖工作,嚴防寒冷刺激,及時增加衣服。

管住嘴

冬季是糖尿病病情最易加重和併發症多發的季節。所以在寒冬時節,尤其要提醒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保健,平安過冬。

糖尿病人本來就多食,尤其是在冬天,氣溫下降,出汗減少,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旺盛,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故應在醫生指導下制定科學的食譜,攝入飲食熱量要適當,不能超出每日所需總熱量,保持收支平衡,不增加體重。

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澱粉類食物的攝入量,忌食糖及甜糕點,有饑餓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製品、乳類、肉類等,多吃些新鮮蔬菜,以滿足機體需要。平衡膳食,食物選擇應多樣化,注意營養搭配比例,如目前推薦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攝入比例在5 3 2;堅持少量多餐,在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少量多餐可以減少血糖波動。

重視足部保養

血管功能不全和神經病變在糖尿病人中非常常見。造成腳的血液迴圈障礙、營養障礙和局部感覺遲鈍。足部的皮膚破損或足癬感染等,均可發展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甚至發展成難以控制的嚴重感染或壞疽,有的被迫截肢,有的感染擴散到全身引起危及生命的敗血症。

所以,糖尿病人應穿寬鬆的棉鞋,經常換襪子,保持腳的清潔、乾燥。每晚以45℃左 右的熱水泡洗腳10分鐘,有助於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的血液迴圈。同時要防止跌傷,積極治療足癬,避免用手撕腳皮和擦腳趾止癢,以防皮膚破損導致化膿性細菌感染。

防治感染

氣溫的降低會造成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皮膚彈性下降,皮膚感染,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尤其是有慢性咽炎,鼻竇炎,支氣管炎患者,很容易發生肺部感染,甚至成為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所以糖尿病患者應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洗澡,對於皮膚破損、甲溝炎、癤腫、毛囊炎等應及時治療;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飯後刷牙漱口,患有牙病及時治療,積極治療。

適當運動

冬季也需要有一些適當的運動。這些運動可以提高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據年齡及健康狀況,積極、適當地參加慢跑、散步、打太極拳、舞太極劍等健身鍛煉。運動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對調節血糖、穩定情緒十分有益。

調節情緒

過度的喜、怒和悲傷,使情緒出現波動,與糖尿病有著密切而微妙的內在聯繫。因此時交感神經興奮,可促使肝臟中的糖原釋放進入血液,而使血糖水準升高,導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療效果,故病人應學會控制情緒,避免負性情緒影響,保持情緒穩定。

注意血糖監測

進入冬季,人的食欲大增,為驅寒每天都吃不少油膩厚味食物,加上氣候寒冷,戶外活動明顯減少,導致血糖升高,如果能經常監測血糖,就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作相應的調整。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血糖檢測要勤,一般認為,病情較輕者可半個月檢測1次;病情較重者可3~5天或每天檢測1次,並經常與醫生取得聯繫。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冬天糖尿病人怎麼延緩糖尿病併發症了吧,這些預防措施要做好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