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至今不明, 但它對關節破壞的過程已基本清楚:從關節滑膜開始, 先是炎症改變, 隨後出現滑膜的肉芽組織增生, 寶絨毛狀, 肉芽毫無疑忌地侵襲關節的軟骨面、軟骨下的骨質、關節囊, 直至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腱組織。 發展到後期, 不可避免地發生關節脫位、畸形和強直。 因此, 延緩病情發展, 阻止關節畸形的出現和加重, 避免殘疾, 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是至關重要的。 適當進行活動是減少關節畸形的重要因素。
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有不少患者因疼痛而不敢活動, 為了保持某一種能減輕疼痛的姿勢,
總的原則是:處於炎症活動期的關節, 如紅細胞沉降率明顯增快、局部腫痛明顯, 應適當休息, 這樣不僅可以減輕疼痛, 還可以防止炎症的擴散, 延緩、減輕炎症對關節的破壞;炎症靜止期做一些關節負重小或不負重的活動, 如仰臥在床上做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屈曲運動, 目的是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 防止關節攣縮畸形, 活動量應由小到大, 活動時間逐漸增加, 循序漸進。 如果不分具體情況, 一味地長時間臥床休息, 肌肉、韌帶乃至關節會發生廢用性改變, 導致關節強直的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