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主要是辨證施治。
中醫常把陰囊濕疹分為濕熱下注證和陰虧血燥證兩型來治療。
濕熱下注證相當於急性陰囊濕疹,
陰虧血燥證相當於慢性陰囊濕疹。
第一、陰虧血燥證
可見陰囊皮膚皺折變粗變深,
搔破後滲出血水,
夜間瘙癢劇烈。
舌紅,
少苔,
脈細滑。
這是由於濕熱之邪日久傷及陰液,
致陰虧血燥所致。
治療宜滋陰養血潤燥,
常用方藥為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g 熟地20g 白芍10g 川芎10g 玄參10g 荊芥10g 防風10g 白鮮皮30g 白蒺藜 10g 生甘草6g。
水煎服,
每日1劑。
第二、濕熱下注證
可見陰囊起粟米大小的丘皰疹和小水皰, 皮膚有灼熱感,
第三、真菌感染性
苦參50g 黃柏30g 地夫子50g 蒼耳子50g 白鮮皮40g 荊芥50g 明礬10g。 本藥方為祖傳治療真菌感染性陰囊濕疹的良方, 此藥方為藥用洗劑, 水煎一小時, 一天兩次, 每劑兩日。 一個療程三劑。 並且配合使用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使用, 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