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膳食>營養飲食>正文

這一道菜 廚師都不吃

街頭巷尾常常夾雜著濃郁的菜香和誘人的米飯味道, 走近一看, 原來是煲仔飯。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煲仔飯店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但是你知道嗎?煲仔飯卻是連廚師都不敢再吃的飯。

1、油太多, 脂肪超標

煲仔飯將食材和米飯一起蒸煮, 常用食材如臘味、五花肉等, 都含較多脂肪。 蒸煮時肉裡的油分滲入飯裡, 每一口飯都避不開肥油。 許多商家為了讓煲仔飯更香, 米粒不粘鍋, 還會在煲內抹一層油, 無形中又增加了脂肪的攝入量。

專家建議, 吃煲仔飯時應該儘量選擇雞肉、排骨和牛肉等含脂肪相對較少的食材。

2、鹽分過高

最經典的煲仔飯是“臘味煲仔飯”, 可是, 臘肉、臘腸、臘鴨等加工肉類, 鹽分偏高;再加上煲仔飯通常會放不少醬油, 因此含鹽量往往不低。 要少吃“臘味煲仔飯”。 一旦小店使用了不合格的臘味, 可能還存在過量使用發色劑等不安全因素。

另外, 要控制吃煲仔飯的次數, 一周別超過一次, 腎病、高血壓患者及孕婦更要少吃。

3、過多食用鍋巴可能有害

不少人吃煲仔飯最愛吃的就是焦黃脆香的鍋巴。 但研究證明,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經長時間高溫加熱, 有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建議大家吃煲仔飯時, 要少吃鍋巴, 尤其是過焦過糊, 甚至已經發黑的鍋巴。 消化不太好的人, 也要少吃這類煲仔飯。

4、分量太多

吃過煲仔飯的人都有體會,

大大一煲, 自己卻不知不覺間都咽下肚了。 據香港《明報》報導, 成人每餐適宜飯量為1~1.5碗, 即約150~225克米飯;而餐館裡的煲仔飯, 一般都有1.5~2碗飯。

5、缺乏膳食纖維

煲仔飯的配料以肉類為主, 只搭配少量青菜, 缺乏膳食纖維, 與“菜多肉少”的健康飲食原則背道而馳。

建議, 吃煲仔飯一定要多搭配蔬菜。 菜心、生菜等常見的綠葉菜都可以。 因為煲仔飯本來就鹽多油多, 配的蔬菜最好以水煮、水焯為主, 不要再吃含油量高的炒菜。 吃煲仔飯一定要量力而為。 飯量較小的人, 最好兩人分吃一份。

除了煲仔飯這些地方要注意的, 那麼我們吃飯還要注意什麼?怎樣健康吃飯?怎樣吃到優質的飯呢?選米是關鍵。

1、碎米少。 碎米包括大碎米和小碎米。

大碎米是留存在直徑2.0毫米圓孔篩上的碎粒, 小碎米是留存在直徑1.0毫米圓孔篩上的碎粒。 碎米含量的多少是大米品質優劣的重要標誌之一, 碎米多既影響大米的整齊度和食味, 又不利於大米的安全儲藏。

2、雜質少。 大米雜質包括通過1.0毫米圓孔篩的篩下物, 以及黏附在篩層上的粉狀物(糠粉), 礦物質如沙石、煤渣、磚瓦塊和金屬物等。 另外還包括其他雜質, 如帶殼的籽粒、無食用價值的米粒及異種糧粒等物質。 大米含雜質高低是其品質優劣的重要標準, 因雜質含量高不但將影響其食用價值, 也將影響人體健康及儲藏穩定性。

3、腹白小。 所謂腹白是指大米掰開後, 位於米心位置的白色物質, 通常直徑為半毫米, 腹白小的大米,

說明米質較好。

4、色澤亮。 新米有自然稻香味, 色澤鮮豔、光滑, 呈乳白色, 手摸有涼爽感。

醫生絕不建議你吃的食物

生活中, 很多司空見慣的食物其實對我們的身體非常有害, 更多時候我們不能讓嘴饞誤了身體。 想要保持健康, 就一定要多多注意在日常生活之中的飲食習慣。

1、人造黃油(奶油蛋糕、奶茶)

“人造奶油”是把植物油經過加氫處理後把它變成固體, 模仿天然奶油的形狀和味道, 加入一些防腐劑、香精、色素等等, 來達到和天然奶油口感差不多的效果。

人造奶油廣泛存在我們日常飲食中, 例如奶油蛋糕、奶茶中都含有人造奶油。 長期超量食用人造奶油除了可能導致心臟疾病, 還有可能誘發腫瘤。

2、派酥類食品

相信這些食物大家都沒少吃,

但只要看看其成分表, 就會發現除去基本成分, 其餘十幾二十種原料均為添加劑。 派酥類食品雖然號稱“非油炸”, 但其脂肪含量並不低。

這些派酥類食品是典型的高能量、高脂肪、高鈉、低蛋白的垃圾食品, 其中營養素極少, 各種口味基本都靠香精調和, 多吃必然有害健康。

3、人造海味食品(魚丸、蝦丸、蟹棒)

魚丸、蝦丸、蟹棒等, 這些以低值魚為原料經加工的人造海味產品, 往往大受歡迎。 人造海味食品中, 含有食用明膠、香精、色素、增白劑等十幾種添加劑。 這些食品添加劑“調配”出來的人造海味食品, 營養價值極低。

4、人造加工肉食(火腿腸、培根、肉罐頭)

人造加工肉製品中含有亞硝酸鹽, 尤其是罐裝肉製品含量更高。 過量攝入亞硝酸鹽會導致食物中毒,出現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長期食用甚至會致癌。

火腿腸、肉罐頭為達到更好的口感,都會加入一定比例的肥肉和澱粉等,就導致了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低營養肉類。

5、人造膠凍食品(果凍、布丁)

果凍、布丁等膠凍食品是以水、糖和增稠劑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為了使膠凍食品吃起來爽滑,都會加入海藻膠、卡拉膠等,它們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只是以膠凍的形式穿腸而過,對於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會在腸道殘留。

雖然這些膠狀物質本身雖對人體無害,最終都會被排出體外,但卻會影響人體鈣、鋅等礦物質的吸收,對健康不利。

6、膨化食品(薯片、爆米花、蝦條)

膨化食品以澱粉為主料,在高溫高壓膨化處理後,噴上油脂及各種調味品。專家介紹,人造膨化食品一般都會使用膨化劑,而膨化劑中會含有大量的鉛和鋁,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人體攝入鋁後僅有10%-15%能排泄到體外,大部分會在體內蓄積,長期攝入主要會損害大腦功能,嚴重者可能發生癡呆。兒童食用過多膨化食品,可導致孩子發育遲緩、骨軟化症等,甚至會損害兒童的神經系統。

7、味精

味精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在人體內可分解轉變成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味精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人體中各種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狀態,出現眩暈、頭痛、肌肉痙攣等中毒症狀。因此每道菜中添加的味精不應超過0.5毫克。

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在超過120℃時,容易轉變成可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可適當減少味精的使用量,使用其替代品做飯,對健康較為有利。

8、罐裝番茄醬

罐子裡襯中的樹脂含有雙酚,這是一種會引起從生殖疾病到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一系列病症的合成雌性激素。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體內的雙酚水準都超量,從而會抑制精子生長或損害染色體。每升的罐裝番茄中就會有50微克的多酚,足以影響人們的健康,尤其是年輕人。罐裝番茄醬是很不好的養生食品。

9、雞頭

我國有句民諺:十年雞頭勝砒霜。為何雞越老,雞頭毒性就越大呢?醫學專家分析,其原因是雞在啄食中會吃進有害的重金屬物,其中大多貯藏在雞頭裡。

10、燒烤

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乳豬、烤羊肉串等,因含有強致癌物不宜多吃。高溫油炸的烹飪方式不僅會破壞食物原有的營養,而且會讓食物產生苯並芘等化學致癌物。

11、油炸食品

食品煎炸過焦後,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複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

12、勾兌飲料、果汁、果味飲料

“果汁≠果汁飲料”,果汁中的原果汁含量高達50%以上,而果汁飲料只有10%到20%左右,剩下的主體成分是水和糖。

市面上還有一些“果味飲料”,其中的原果汁含量更低,有的甚至一滴果汁成分都沒有,純屬于食品添加劑勾兌出來的帶有果味的飲料而已。

13、重口味乾貨

重口味核桃、瓜子、花生等乾貨中含有很多食品添加劑、糖、鹽等,也要當心外表潔白靚麗的炒貨。這多是添加了二氧化硫、過氧化氫,建議大家買原色原味的堅果。

14、果脯蜜餞

果脯蜜餞一般是用品質較差的水果,經過糖漬(一般要65%以上的糖溶液)而得,再添加一些色素,使外表晶瑩剔透。果脯蜜餞的維生素C幾乎損失殆盡,更糟糕的是其含糖量一般在80%以上,大量吃易引起超重肥胖。

15、奶味糖果

事實上奶糖並不以牛奶為主,甚至壓根兒就沒有奶的成分。大部分奶糖產品含糖達85%左右,脂肪達6%,蛋白質只有2%。

奶油糖更要警惕,它添加的都不是真的奶油,而是氫化植物油製成的植物奶油,其中飽和脂肪占一半左右,並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16、腥味太重的海產幹類

水產品本身蛋白質豐富,但在醃制、幹制、存放等過程中卻會導致蛋白質分解,產生較多的胺類物質。胺與食物本身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結合產生致癌物亞硝胺,海產幹品腥味越大蛋白質分解越多。

所以,購買水產乾貨時選腥味小、乾燥的,且買回家後放在低溫密封儲存,儘快吃掉,用這些食物佐餐不要另外加鹽。

17、半生不熟的牛肉

吃生牛肉或者半熟牛肉都不利於健康,牛肉可能攜帶沙門氏菌或者大腸桿菌。

過量攝入亞硝酸鹽會導致食物中毒,出現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長期食用甚至會致癌。

火腿腸、肉罐頭為達到更好的口感,都會加入一定比例的肥肉和澱粉等,就導致了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低營養肉類。

5、人造膠凍食品(果凍、布丁)

果凍、布丁等膠凍食品是以水、糖和增稠劑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為了使膠凍食品吃起來爽滑,都會加入海藻膠、卡拉膠等,它們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只是以膠凍的形式穿腸而過,對於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會在腸道殘留。

雖然這些膠狀物質本身雖對人體無害,最終都會被排出體外,但卻會影響人體鈣、鋅等礦物質的吸收,對健康不利。

6、膨化食品(薯片、爆米花、蝦條)

膨化食品以澱粉為主料,在高溫高壓膨化處理後,噴上油脂及各種調味品。專家介紹,人造膨化食品一般都會使用膨化劑,而膨化劑中會含有大量的鉛和鋁,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人體攝入鋁後僅有10%-15%能排泄到體外,大部分會在體內蓄積,長期攝入主要會損害大腦功能,嚴重者可能發生癡呆。兒童食用過多膨化食品,可導致孩子發育遲緩、骨軟化症等,甚至會損害兒童的神經系統。

7、味精

味精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在人體內可分解轉變成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味精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人體中各種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狀態,出現眩暈、頭痛、肌肉痙攣等中毒症狀。因此每道菜中添加的味精不應超過0.5毫克。

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在超過120℃時,容易轉變成可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可適當減少味精的使用量,使用其替代品做飯,對健康較為有利。

8、罐裝番茄醬

罐子裡襯中的樹脂含有雙酚,這是一種會引起從生殖疾病到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一系列病症的合成雌性激素。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體內的雙酚水準都超量,從而會抑制精子生長或損害染色體。每升的罐裝番茄中就會有50微克的多酚,足以影響人們的健康,尤其是年輕人。罐裝番茄醬是很不好的養生食品。

9、雞頭

我國有句民諺:十年雞頭勝砒霜。為何雞越老,雞頭毒性就越大呢?醫學專家分析,其原因是雞在啄食中會吃進有害的重金屬物,其中大多貯藏在雞頭裡。

10、燒烤

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乳豬、烤羊肉串等,因含有強致癌物不宜多吃。高溫油炸的烹飪方式不僅會破壞食物原有的營養,而且會讓食物產生苯並芘等化學致癌物。

11、油炸食品

食品煎炸過焦後,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複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

12、勾兌飲料、果汁、果味飲料

“果汁≠果汁飲料”,果汁中的原果汁含量高達50%以上,而果汁飲料只有10%到20%左右,剩下的主體成分是水和糖。

市面上還有一些“果味飲料”,其中的原果汁含量更低,有的甚至一滴果汁成分都沒有,純屬于食品添加劑勾兌出來的帶有果味的飲料而已。

13、重口味乾貨

重口味核桃、瓜子、花生等乾貨中含有很多食品添加劑、糖、鹽等,也要當心外表潔白靚麗的炒貨。這多是添加了二氧化硫、過氧化氫,建議大家買原色原味的堅果。

14、果脯蜜餞

果脯蜜餞一般是用品質較差的水果,經過糖漬(一般要65%以上的糖溶液)而得,再添加一些色素,使外表晶瑩剔透。果脯蜜餞的維生素C幾乎損失殆盡,更糟糕的是其含糖量一般在80%以上,大量吃易引起超重肥胖。

15、奶味糖果

事實上奶糖並不以牛奶為主,甚至壓根兒就沒有奶的成分。大部分奶糖產品含糖達85%左右,脂肪達6%,蛋白質只有2%。

奶油糖更要警惕,它添加的都不是真的奶油,而是氫化植物油製成的植物奶油,其中飽和脂肪占一半左右,並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16、腥味太重的海產幹類

水產品本身蛋白質豐富,但在醃制、幹制、存放等過程中卻會導致蛋白質分解,產生較多的胺類物質。胺與食物本身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結合產生致癌物亞硝胺,海產幹品腥味越大蛋白質分解越多。

所以,購買水產乾貨時選腥味小、乾燥的,且買回家後放在低溫密封儲存,儘快吃掉,用這些食物佐餐不要另外加鹽。

17、半生不熟的牛肉

吃生牛肉或者半熟牛肉都不利於健康,牛肉可能攜帶沙門氏菌或者大腸桿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