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慢性胃炎是一種消耗性疾病, 長期得不到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等症狀, 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很大損害。 那麼慢性胃炎是如何發病的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慢性胃炎的發病機制,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多灶萎縮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幽門螺桿菌。 不良飲食和環境因素、物理性、化學性及其他生物性有害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易感人體也可引起本病。 如粗糙與刺激性食物、飲食中高鹽和缺乏新鮮蔬菜水果、藥物、酗酒、非甾體抗炎藥、氯化鉀、碘、鐵劑和十二指腸液反流等。
2.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體如壁細胞抗體, 伴惡性貧血者還可查到內因數抗體。 自身抗體攻擊壁細胞, 使壁細胞總數減少, 導致胃酸分泌減少或喪失;由壁細胞分泌的內因數喪失。 引起維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導致惡性貧血。
一、急性胃炎的遺患 急性胃炎後, 胃粘膜病變持久不愈或反復發作, 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藥物 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強烈刺激的飲食及藥物, 如濃茶、烈酒、辛辣或水楊酸鹽類藥物, 或食時不充分咀嚼, 粗糙食物反復損傷胃粘膜、或過度吸煙, 菸草酸直接作用於胃粘膜所致。
三、十二指腸液的反流 研究發現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 常引起膽汁反流, 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
四、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的改變在慢性胃炎的發病上已普遍受到重視, 萎縮性胃炎, 特別是胃體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粘膜內可找到壁細胞抗體;胃萎縮伴惡性貧血患者血液中發現有內因數抗體, 說明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關病因。
五、感染因素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發現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竇粘液層接近上皮細胞表面有大量幽門螺旋桿菌存在, 其陽性率高達50-80%, 有報導此菌並不見於正常胃粘膜。 凡該菌定居之處均見胃粘膜炎細胞浸潤,
通過上述內容可知, 不同類型的慢性胃炎發病機制也不相同, 多灶萎縮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 而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於患者體內存在自身抗體才導致發病。 不同類型的慢性胃炎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希望大家在確診後要先查明病因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