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戀的人缺乏情感共用的能力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幸福!幸福的感受是多種多樣的, 但是有不少成功的人不一定享有幸福感。 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大多與幼時成長環境有關, 父母的某些性格缺憾也往往會造成孩子感情能力或者叫愛的能力的柔弱, 以至於影響他們的幸福感。

以下個案就是一個例子。

■個案實錄:

張先生是一位三十多歲的成功商人, 他來求助的問題是他與他人從來不能有親近的感覺, 甚至與他的妻子在床頭私語時感受也是:“我想要的只是得到我需要的, 除此以外, 我感受不到親密。 ”因此, 他雖然事業有成,

卻缺乏幸福感, 並且經常與人發生衝突。 他想要擺脫這些令他不舒服的情境, 於是來求助於心理諮詢。

■諮詢過程:

一個冬日的上午, 張先生來訪。 他西裝革履, 面露職業性的微笑, 看起來很符合商務人士的裝扮。

他坐下來, 開始了他的陳述。 “醫生, 你好。 我是一家公司的老闆, 這些年也算是事業有成, 但是我總是不開心, 即使跟一群人在一起吃喝玩樂, 也還是不能感到親近和舒適。 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 ”

看起來, 他是因與人接觸的親密感問題來求助的。 那麼, 這個問題的範圍和程度是怎樣的?我問:“你在哪些情況下更容易感到不能親密, 更容易感到不舒服?”

他想了想, 說:“各方面。 就算我和妻子在床頭密語時, 我心裡想的也是——我想要的只是得到我需要的,

除此以外, 我感受不到親密。 ”

感覺他的問題已經泛化, 甚至在最容易感到親密的時候也仍然不能和人發生情感的聯繫。 那麼, 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說:“好像你更在意從外界獲取一些東西來滿足你的需要, 這就好像一個人總是在饑餓的吞食, 這樣一個人可能會無暇關注親密感的問題。 你是否對於親密感其實興趣不大?”

他看看我, 點點頭, 說:“其實我更在意事業和財富, 這讓我感到自己是一個大人物, 可以像耶穌一樣帶領別人前進。 親密感確實困擾我, 讓我不舒服, 可是如果要我在事業和親密之間選擇, 我仍然會選擇前者。 ”

看來, 他的親密感困擾只不過是讓他“不舒服”, 所以他想要舒服一點, 但是, 其實他是想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我去改變它,

如果需要他自己重視這個問題並為此付出艱苦的反省, 他其實不願意。 我說:“而且我感覺, 親密感問題其實只是你認為需要解決的一個小問題, 為了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完美。 但是, 如果你一直抱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自己這個問題, 可能親密感還是沒辦法建立。 ”他顯得有些怒了, 但還是壓抑著, 稍微提高音調說:“這個我知道, 不用你告訴我。 你只需要告訴我, 我該怎麼辦。 ”

這其實就是他親密感問題的表現。 他把心理問題也當作商務問題一樣, 只要“解決”了就一切完畢。 但是人要想達到親密感, 需要的恰好是相反的東西, 那就是融合、共情、理解, 需要關注情感上的東西。 如果他想要用1+1=2的方式來解決親密感問題,

用邏輯推理解決心理問題, 如果他不深入到情感的層次, 那麼親密感又從何建立?而且, 我感到他的親密感缺失背後, 好像隱藏著一個問題, 就是逃避情感。 好像情感對於他是有威脅的?他逃避親密感, 是否是在逃避情感上的一些威脅?我說:“這個問題可能不是怎麼辦的問題, 而是在情感層次上的問題。 我感到你好像在情感上排斥親密的背後, 其實是害怕親密, 就好像親密是很可怕的事情?”

他大聲說:“用不著你告訴我這些, 這些連小學生都會懂!親密可怕, 親密當然可怕, 用你告訴我嗎?我找你來諮詢, 就是找錯了人!”他顯得很憤怒, 連喘氣聲也粗起來。 看來, 他並不像表面表現的那樣從容不迫,

而是很容易衝動。 衝動和憤怒也是一種情感的表現啊!那麼他在害怕親密感背後, 是否正是害怕現在他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呢?但是我知道, 如果我直接說給他, 他可能會更加憤怒。 我想拐個彎提示他, 他的親密感問題背後, 到底隱藏著什麼。

我說:“我感到我剛才的話使你感到被刺痛了, 你感到很疼, 所以才會感到憤怒, 這也是很可理解的。 可能對於你來說, 和諮詢師討論這些有關你情感的話題, 也是一種親近, 所以也是一件很具有威脅的事情?”

他看看我, 語氣緩和下來, 帶著點剛才情緒的殘留, 說:“當然。 ”

我微笑著問:“那麼是什麼使你剛才感到威脅?”

他想了想, 稍顯怒氣地說:“我不喜歡談論我的情感, 這很無聊。 ”

我說:“是否談論你的情感會導致你情感失控, 或者換句話說,和諮詢師之間稍有些人與人之間的親近,稍談些有關親近的話題,就會使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能控制自己會使你感到屈辱?”

他一驚,低下頭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抬起頭,低聲說:“就算是這樣吧。那又怎樣?”

我說:“是否與人親近對於你意味著感到被貶低,感到無法滿足你的需要,感到自己在情感上的弱勢,所以你盡可能避免與人親近,盡可能維持一種邏輯推理意義上的交往,可是這種沒有親近感覺的交往又使你無法開心起來?”

他面無表情地看著我,就好像沒有聽見我在說什麼,他說:“醫生,你再這樣說下去,我將無可避免的感到你在侵犯我。”

我說:“可能與別人談論情緒方面的話題對於你就是一種侵犯。”他點點頭,陰沉著臉。

我說:“但是這種感覺可能就是你避免親密背後實際上在逃避的感覺,一種與人建立聯繫後被侵犯、失控的感覺。”

他眼睛一亮,說:“是的。我終於知道我為什麼害怕這樣。好了,我來這裡的目的已經達到,我要離開你的諮詢了。”

我微笑著說:“諮詢是一個艱苦的、需要一段時間的過程,可能我還是得邀請你堅持一段時間,來解決你從深層情感上改變的問題。”

他想了想,說:“也好。”

我們的首次諮詢到此結束。

一周以後,他準時來到我的診室。這一次我們談了他的問題形成的家庭背景。

他的父親是一個暴躁嚴厲的人,他的母親是一個從不與人親近、從不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人。他小時候也曾渴望母親能夠抱抱他,跟他說些親近的話,但是多次失敗後,他放棄了這個願望。長大後,他成為一個表面上很理智、內心卻很脆弱易怒的人,完全放棄與人進行深入的情感交往,一旦不得已與人有了情感上的接觸,立刻就會變成諮詢中那樣憤怒失控的樣子,而這個狀態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於是,他盡可能避免和人有親密的情感接觸,可是這樣令他很不開心。他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下逐漸嘗試和人進行情感交流,增加與人親近後沒有不好後果發生的體驗,這樣,才能逐漸修復他童年的創傷,使他不再害怕親密,也不再害怕他自己的情感。

現在,張先生已經結束了治療。他臨走時說:“除了得到我需要的以外,需要別人以及被別人需要,這種感情也是很美好的事情。”是的,情感和親密是美好的事情。如果你感覺它是猛獸,那只是因為你把它關得太久了。

■心理分析:

張先生排斥親密感的背後有一種恐懼,就是害怕自己情感失控,那樣會使他感到丟面子。但是,他一味壓抑自己對於親密情感的表達和體驗,只會使他面對親密感時更加慌亂失控。他的情感就好像關在籠子裡的一頭猛獸,越是不想讓它出來,它出來時的後果就更加嚴重。對於他的這些特點,適當的辦法是“疏之使導,決之使流”,採取溫和漸進的疏導方式,配合共情接納的安全氛圍,從而逐漸使他接受自己對於親近和融合的渴望,讓他感到與人親近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張先生的性格具有“自戀”的特點,缺乏與人進行情感共情的能力,諮詢師需要對他多多共情和理解,從而使他“學會”與人親近融合,使他能夠與人建立親近友好的人際關係。

泛化:指的是一種心理現象已經不再局限於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物件,而是進入到此人心理的各個方面,形成性格特點的一部分。如果一種病態心理現象已經泛化,那麼這種心理現象就已經比單純某個方面的問題更為複雜了。

或者換句話說,和諮詢師之間稍有些人與人之間的親近,稍談些有關親近的話題,就會使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能控制自己會使你感到屈辱?”

他一驚,低下頭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抬起頭,低聲說:“就算是這樣吧。那又怎樣?”

我說:“是否與人親近對於你意味著感到被貶低,感到無法滿足你的需要,感到自己在情感上的弱勢,所以你盡可能避免與人親近,盡可能維持一種邏輯推理意義上的交往,可是這種沒有親近感覺的交往又使你無法開心起來?”

他面無表情地看著我,就好像沒有聽見我在說什麼,他說:“醫生,你再這樣說下去,我將無可避免的感到你在侵犯我。”

我說:“可能與別人談論情緒方面的話題對於你就是一種侵犯。”他點點頭,陰沉著臉。

我說:“但是這種感覺可能就是你避免親密背後實際上在逃避的感覺,一種與人建立聯繫後被侵犯、失控的感覺。”

他眼睛一亮,說:“是的。我終於知道我為什麼害怕這樣。好了,我來這裡的目的已經達到,我要離開你的諮詢了。”

我微笑著說:“諮詢是一個艱苦的、需要一段時間的過程,可能我還是得邀請你堅持一段時間,來解決你從深層情感上改變的問題。”

他想了想,說:“也好。”

我們的首次諮詢到此結束。

一周以後,他準時來到我的診室。這一次我們談了他的問題形成的家庭背景。

他的父親是一個暴躁嚴厲的人,他的母親是一個從不與人親近、從不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人。他小時候也曾渴望母親能夠抱抱他,跟他說些親近的話,但是多次失敗後,他放棄了這個願望。長大後,他成為一個表面上很理智、內心卻很脆弱易怒的人,完全放棄與人進行深入的情感交往,一旦不得已與人有了情感上的接觸,立刻就會變成諮詢中那樣憤怒失控的樣子,而這個狀態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於是,他盡可能避免和人有親密的情感接觸,可是這樣令他很不開心。他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下逐漸嘗試和人進行情感交流,增加與人親近後沒有不好後果發生的體驗,這樣,才能逐漸修復他童年的創傷,使他不再害怕親密,也不再害怕他自己的情感。

現在,張先生已經結束了治療。他臨走時說:“除了得到我需要的以外,需要別人以及被別人需要,這種感情也是很美好的事情。”是的,情感和親密是美好的事情。如果你感覺它是猛獸,那只是因為你把它關得太久了。

■心理分析:

張先生排斥親密感的背後有一種恐懼,就是害怕自己情感失控,那樣會使他感到丟面子。但是,他一味壓抑自己對於親密情感的表達和體驗,只會使他面對親密感時更加慌亂失控。他的情感就好像關在籠子裡的一頭猛獸,越是不想讓它出來,它出來時的後果就更加嚴重。對於他的這些特點,適當的辦法是“疏之使導,決之使流”,採取溫和漸進的疏導方式,配合共情接納的安全氛圍,從而逐漸使他接受自己對於親近和融合的渴望,讓他感到與人親近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張先生的性格具有“自戀”的特點,缺乏與人進行情感共情的能力,諮詢師需要對他多多共情和理解,從而使他“學會”與人親近融合,使他能夠與人建立親近友好的人際關係。

泛化:指的是一種心理現象已經不再局限於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物件,而是進入到此人心理的各個方面,形成性格特點的一部分。如果一種病態心理現象已經泛化,那麼這種心理現象就已經比單純某個方面的問題更為複雜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