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濕熱重, 防暑降溫要繼續
初秋時期, 盛夏的餘熱未消, 天氣仍然十分炎熱, 故有“秋老虎”之說。 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 中醫將這個時期稱為“長夏”, 而長夏“六淫”之邪的主氣就是“濕”。 所以, 這個時期的養生仍需重視防暑降溫, 及時補充水分, 還應特別注意防止濕熱、寒濕之邪侵襲機體。 可以多吃清暑祛濕的食物, 如黃瓜、豇豆、西蘭花、鴨肉、蓮藕等。
推薦藥膳:葛根荷葉瘦肉湯
材料:豬瘦肉250克, 鮮葛根250克, 鮮荷葉15克, 精鹽適量。
做法:豬瘦肉洗淨, 切小塊, 葛根去皮洗淨, 切塊。 荷葉洗淨。
中秋:養陰要防燥, 潤肺益胃腸
“白露”過後, 雨水漸少, 天氣乾燥, 晝熱夜涼。 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是“燥”邪當令, 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 所以養生重點是養陰防燥, 潤肺益胃。 這個時期人的汗液蒸發快, 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 皺紋增多, 口乾咽燥, 乾咳少痰, 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 所以, 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 同時注意補充水分, 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推薦藥膳:洋參荸薺飲
材料:西洋參10克, 荸薺50克, 白糖30克。
做法:將西洋參浸透切片;荸薺洗淨, 去皮, 切碎。 將西洋參、荸薺放入燉杯內, 加入清水約250毫升,
晚秋:防燥又防寒, 情緒要樂觀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 ”中秋節過後, 秋風蕭殺, 天氣漸涼, 甚至會氣溫突降, 寒潮來臨, 最容易引發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痹關節疼痛, 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在這個時期誘發與加重。 故養生重點除仍需預防燥邪損傷外, 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 並重視耐寒鍛煉。 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種慢性宿疾者, 則應該注意防寒保暖, 防止“凍”出病來。 要特別注意調整情志,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培養樂觀情緒, 保持內心寧靜。
推薦藥膳:奶湯燉甲魚
材料:甲魚一個、鯽魚3條、火腿片、香菇片適量。
做法:甲魚洗淨焯水後放入燉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