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時期, 僅機體生長發育這一項, 便需要增加近一成的鐵質。 因此, 他們更容易出現缺鐵現象。 以往人們認為偏食和女性月經可引起青少年缺鐵, 但是專家近來把長期持續的劇烈運動也列為一項導致貧血的負面因素。
案例
一位14歲的女中學生, 曾抱怨腹部和頭部疼痛, 疲憊乏力。 據瞭解, 這位女中學生是學校長距離接力賽跑項目的運動員。 為準備參加運動會, 她幾乎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參加長跑訓練。 後來由於體力不支而耐力下降, 直接影響到訓練成績。 驗血結果證實, 這名女生患有缺鐵性貧血。
研究介紹
醫生在門診中發現, 大多數存在起立時眩暈、睡醒後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症狀的9~16歲青少年, 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其中以經常參加劇烈運動者尤為突出。 為此, 醫生特意將每週進行5天以上劇烈運動(如田徑、籃球、排球運動項目)的學生和其他學生分為運動和非運動兩組進行觀察。 結果表明, 貧血和接近貧血者多發生於運動組, 且與性別無關。
醫生介紹說, 在運動中, 當雙腳著地時, 足部的血管會受到衝擊, 肌肉的急劇伸縮也會使紅細胞與血管壁發生摩擦,
治療以及預防方法
醫生認為, 治療運動性貧血的主要方法為適當補充鐵質, 減少長時間的劇烈運動。 每次訓練時都要作好準備和整理運動, 以防止腳底受到過度衝擊。 為了保護足部健康, 最好穿著質地輕軟的運動鞋。 在日常活動中, 應避免不恰當的減肥, 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