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藥熬煮還有這些方法 煎煮時注意五要點

你是如何煎煮中藥的呢?中藥的煎煮方法有很多, 過去和現今的煎煮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之處。 今天, 要為大家科普的就是你所不知道的4種中藥古老的煎煮方法, 快來看看是怎樣的吧。

4種中藥古老的煎煮方法

先煎去上沬:仲景在麻黃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等方劑中, 對麻黃、葛根的使用均注雲:“……先煮麻黃、葛根, 去上沫, 內諸藥……”其用意不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煩”與“緩其性”, 還在於增加藥物溶出度,

增強方劑的臨床療效。

加酒同煎法:如炙甘草湯, 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同煎。 佐清酒同煎目的在於借酒行氣血、通經絡、和陰陽, 助行藥勢、宣痹通陽。 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雙補劑中加酒能夠通行藥性, 達到補而不滯之目的。 炙甘草湯是治療氣虛血少之脈結代、心動悸的常用方劑, 在煎藥的同時加入清酒, 不獨增強通心陽、推動血行之作用, 而且還使諸養陰藥滋膩之性得清酒而消除。

此外酒還是一種很好的溶媒, 加酒同煎, 方劑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最大限度的溶出。 筆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湯治療數十例老年心動悸、脈結代、少氣少苔患者, 收效惘然, 遂在活血化瘀、通陽益氣等治法及方劑中變來變去, 在越變越亂自己更加納悶之餘,

又回過頭來翻閱《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 發現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 令自已遺憾不已!從此以後, 再遇心動悸、脈結代患者, 或被西醫診斷為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的患者, 處以炙甘草湯時, 據脈症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數量不等的黃酒同煎, 始從仲師方中體會到了炙甘草湯在臨床實例應用中的“鼓桴之效”。

加蜜同煎法:如陷胸丸, 以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 溫頓服之。 仲師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為了緩和陷胸丸的峻烈藥性變峻下為緩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 顧護胃氣;三是取其甘潤緩急之功, 輔佐主藥發揮作用;四是取甘以矯味。 《本草綱目》雲:“蜜, 其入藥之功有五, 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和營衛、潤五臟、通三焦、潤脾胃”。

今天有些醫師在處方時往往舍蜜不入, 使方劑療效不能盡最大限度的發揮, 甚為遺憾。

米熟則湯成: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 這些方後均注有“米熟成”, 米熟則湯成, 目的在於取稼穡之品粳米甘平之性, 在補養脾胃、顧護脾肺之陰的同時, 緩其方中其它藥物之寒降性能, 使藥性在中上焦持久地發揮治療效用。 由於粳米是一味藥食兩用、以食為主的品種, 屬多數藥房、藥店配方“斷檔”飲片, 醫師處方、藥師配方時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從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它藥中一起煎煮, 在處方或配方有粳米的處方時, “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醫師或藥師們的“口頭禪”,

很少有醫師或藥師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湯成”這個煎煮的“度”。

那麼, 在煎煮中藥時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

煎煮中藥的5大注意事項

藥材沖洗:大多數中藥材都有灰塵和雜物, 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沖洗, 以除去灰塵雜物。 如藥材中有花、葉、果及肉類藥材的, 需要將其淘洗。

煎煮容器的選用:首選用砂鍋、砂罐來煎煮中藥, 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 忌用鐵、銅、鉛等金屬容器。

煎煮前浸泡:清洗後可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 以利於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又可縮短煎煮時間, 而種子、果實為主的藥材可浸泡時間長些;夏天氣溫高時, 浸泡時間不宜過長, 以免腐敗、變質。

用水量:煎煮藥材時加水量一般以淹過藥材表面2~3釐米為宜,

質地堅硬的如何首烏、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 質地疏鬆的藥材如蒲公英、藿香加水量只須淹沒藥材即可。

先後次序:一般情況下, 中藥材可以同時入煎, 但有時需要特殊處理;如標有“先煎”的藥材如磁石、牡蠣等礦物藥、貝殼類藥物則應先放入鍋中煎約30分種再與其他藥物同煎;標有“後下”的藥物應在其他藥物煎煮得差不多時投入, 只需煎沸幾分鐘即可;標有“包煎”的藥材需用紗布包裹後煎煮。

最後, 還要提醒大家的是忌用手觸碰藥材哦。

中藥材不可用手碰

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 買回來的中藥, 大多是用紙包著的, 有的是用塑膠袋做成的小包裝。 把藥放進煎藥容器時, 許多人的手會碰到中藥, 殊不知,這個動作有時就會影響到中藥的藥效,如果此時手上塗過護手霜或帶有香皂的芳香氣味,更是對中藥的一種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觸中藥,應直接將其倒進容器內。

正確的煎煮中藥才會更好的發揮藥效,不可忽視。

殊不知,這個動作有時就會影響到中藥的藥效,如果此時手上塗過護手霜或帶有香皂的芳香氣味,更是對中藥的一種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觸中藥,應直接將其倒進容器內。

正確的煎煮中藥才會更好的發揮藥效,不可忽視。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