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西子捧心”是胃脘不舒

“春秋時越國少女西施在河邊浣紗, 水中魚兒看見她清純動人的面容, 竟忘記了遊動, 漸漸沉到河底。 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名第一的‘沉魚西施’。 西施有先天性心臟病, 發作時常忍不住皺眉捂胸, 人們都覺得她這樣更美, 稱為‘西子捧心’。 同住施家村的東施姑娘容貌平庸心臟健康, 大白天沒事也學西施緊皺眉頭招搖過村, 結果變得醜不堪言, 鄰居紛紛閉門躲避, 這就叫‘東施效顰’。 ”

上文出自《唐詩為鏡照汗青》(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5年10月第一版)。 讀者不難看出, 作者望文生義將西子捧心之“心”武斷地理解為先天性心臟病!殊不知,

此“心”非彼“心”也!

西子捧心之“心”即中醫學之“心下”, 清代著名醫家錢潢在其《傷寒溯源集》中明確指出:“心下者, 心之下, 中脘之上, 胃之上脘也。 胃居心之下, 故曰心下”。 也就是說, “心下”即是人體胃脘部。

《傷寒論》有多條原文涉及“心下”, 如:“心下痞”“心下硬”“心下因硬”“心下痞硬”“心下逆滿”“心下痞硬滿”“心下微滿痛”“心下必痛”等等。 結合《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篇:“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盤, 水飲所作, 枳術湯主之。 ”可知, “心下”均指胃脘部而言。 另外, 上溯隋唐五代時期的敦煌遺書所載古醫方平胃丸:“平胃丸方, 主心懸, 饑不用食”。 “心懸”即心下懸痛, 胃脘不舒之意。

由此可知, 中醫學中“心下”即為人體之胃脘部, 由來已久。 西子捧心, 只是西施胃脘不舒、或胃脘疼痛而已,

而不是前文作者所說的先天性心臟病, 所以也將東施定義為先天性心臟病模仿者。

範蠡聽說西施美絕人寰, 遂教以歌舞, 前後用了3年時間將她訓練成人見人愛的絕代佳人, 然後獻給吳王夫差, 後邊的故事, 大家都耳熟能詳, 吳王從此沉湎酒色不思國事, 終被勾踐所滅。 試想, 一個患有“先天心臟病”的西施, 自顧已是不暇, 怎能完成滅吳的歷史重任?

古典文學中的許多典故、成語、歷史故事都和中醫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們閱讀和學習古典文學, 特別是與中醫藥相關的古詩詞時, 應秉持“求其所以然”的虔誠態度, 不應望文生義, 隨意發揮。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