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處暑如何養生 調起居解秋乏

處暑如何養生 調起居解秋乏

1調起居解秋乏 增加睡眠一小時

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 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 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因此,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 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增加睡眠一小時, 並且保證有品質的午覺, 可以讓人保持精神, 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

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體內的氣血會呈現陰陽俱虧的狀態, 會產生白天沒精神, 晚上睡不著的現象。 所以在晚上的時候一定要提早睡覺, 還要做好午睡的習慣, 就是不想睡覺, 閉目養神也是很好的。

現代研究發現, 夜間0至4點, 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 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 有統計表明, 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因此, 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 又符合養生道理。 對於年輕人來說, 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 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2秋燥易傷津虧陰

中醫學認為, 秋季是多事之秋, 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度階段, 從立秋到處暑, 秋陽肆虐, 溫度較高, 加之時有秋雨綿綿, 濕氣較重, 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色, 故有“秋老虎”之說。 白露過後, 秋雨漸少, 天氣開始乾燥, 晝熱夜涼, 氣候寒熱相交, 稍為不慎, 容易傷風感冒, 多種舊病亦隨之復發。

每年初秋, 中醫門診的患者都會增多,

其中不少都是氣虛寒底體質的人, 症狀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調等。 入秋以後, 雨水會明顯減少、空氣濕度漸漸降低, “秋燥”最容易引發咳嗽。 許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 不少患者以為是喉嚨炎症作祟, 自行使用抗生素卻收效甚微。 這種情況往往是外燥所致, 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 常常會有感冒、咳嗽等徵兆發生。 初秋常常為溫燥, 通常表現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呼吸不順、心煩口渴、舌幹無苔。

此時應該多喝水補津液。 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以補水外, 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 不然的話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

或用濕拖把擦地等。 現在還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開幾個小時的空調, 本來“秋燥”就不請自來, 如果在乾燥的空調房中待久了, 人體的津液自然會受到更大的損傷, 引起皮膚乾燥、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大便幹結、口鼻咽幹、胸痛乾咳、少痰等症狀。

3適量運動保陰氣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 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 即運動量不宜過大, 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 尤其是體質虛弱者, 以防出汗過多, 陽氣耗損。

登山是秋季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 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迴圈功能, 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 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並能降低血糖,

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 爬山時溫度變化較為明顯, 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於緊張狀態, 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此外, 處暑後郊遊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 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登山是一種負重運動, 膝關節承受了整個身體的重量, 特別是在登上一級臺階關節還未伸直的情況下, 又繼續登另一級臺階, 膝關節一直處於半屈狀態, 這會對關節造成較大的負擔。 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體弱者也不可一味強調登山的保健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