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 核中辛苦, 都有鹹味”, 故有五味子之名。 能益氣生津、斂肺滋腎、止瀉、澀精、安神, 可治久咳虛喘、津少口幹、遺精久瀉、健忘失眠等症。 藥理試驗證明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 促進肌體代謝, 調節胃液和膽液分泌, 對肝炎恢復期轉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 因此肝硬化患者在飲食中易食用五味子。
五味子的功效:
1、斂肺止咳:用於肺虛之虛咳、氣喘, 常與白芍藥合用。
2、澀精止瀉:用於遺精、久瀉。 治遺精常配桑螵蛸、煆龍骨;治久瀉常配肉豆蔻、芡實。
3、生津斂汗:用於陰液不足之口乾渴、盜汗,
4、凡一切氣血耗散之休克、虛脫, 皆可配補藥用之。 《本經》:主益氣, 咳逆上氣, 勞傷羸度, 補不足, 強陰。

茵陳紅棗五味粥
配方:紅棗10枚, 茵陳10克, 五味子5克, 大米100克。
製作:
1、把紅棗洗淨, 去核;茵陳洗淨, 用紗布包好, 放入燉杯內, 加水80毫升,
2、把大米、茵陳藥液、大棗、五味子同放鍋內, 加水500毫升。
3、把鍋置武火上燒沸, 再用文火燉煮40分鐘即成。
食法:每日1次, 每次吃粥100克。
功效:滋養肝腎, 益氣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