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毒素血症是指革蘭陰性菌侵入血流, 並在其中大量繁殖、裂解後釋放出大量內毒素的病理過程, 也可由病灶內大量革蘭陰性菌死亡, 釋放的內毒素入血所致。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內毒素血症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全身性炎症反應(SIRS), 屬SIRS的前期狀態。 因此, 防止內毒素血症期向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ODS)的發展是腫瘤圍手術期防治的關鍵一環。
已經有實驗證實, 腸源性內毒素移位後, 檢測各臟器單位組織重量中內毒素含量, 由高至低為腎、肺、肝、胰、腸系膜淋巴結、心臟, 說明在腫瘤圍手術期時易發生肝衰、腎衰、呼衰與其組織中內毒素含量有關。
大量研究表明:抗生素不但不能抑制內毒素的生物學活性, 而且在治療革蘭陰性菌感染時會誘導大量內毒素釋放, 使治療的難度加大。 內毒素對機體產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消除其產生的影響對於預防腫瘤術後的感染以及預防器官衰竭具有重要意義, 而傳統中醫藥在此方面具有獨特的功效, 通過研究陽明腑實證與腸源性內毒素血症的關係, 深入瞭解了腫瘤圍手術期的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症的特徵, 從而研發出蕩滌腸胃清除內毒素的方法, 通裡攻下、蕩滌腸胃法能直接滅活內毒素、抗腸道G-桿菌, 防止腸道內毒素及細菌移位, 促進腸道內毒素排出體外, 增強血漿及膽汁滅活內毒素的能力,
研究表明, 通裡攻下、蕩滌腸胃法對內毒素血症具有以下的作用機制:
1、通過排除腸道內的細菌及其產生的內毒素, 降低腸腔中游離內毒素的含量, 從而縮小腸道內毒素池, 因而可能降低門靜脈血和外周靜脈血中內毒素含量, 起到“釜底抽薪”, 蕩滌腸道細菌和內毒素的作用;
2、增強胃腸道運動功能, 增加腸血流量, 降低腸粘膜通透性;
3、抑制G-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排出腸道積滯, 使腸道內細菌和內毒素隨腸內容物排出體外,
4、下調巨噬細胞活性, 減少TNF-α、NO等炎症細胞因數的產生和釋放;
5、通過“瀉下”排毒的作用, 降低動物體內的LPS和TNF-α水準, 達到抑制NF-κB活化的作用;
6、對抗氧自由基, 防止過氧化損傷;
7、穩定線粒體和溶酶體膜, 維持機體內穩態;
8、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和提高機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 通裡攻下、蕩滌腸胃法具有保護腸屏障, 促進內毒素及細菌等從大便中排出體外, 防止腸道內毒素及細菌移位, 減輕內毒素、細胞因數及其它炎症介質與胃腸肽類激素(如ET-1)所致損傷, 是防治腸源性內毒素血症最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