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邪侵犯人體, 所傷害的部位以及所表現出來的脈證, 都有一定的規律可以遵循。 所謂“清邪居上, 濁邪居下”, “風令脈浮, 寒令脈急”, “極寒傷經, 極熱傷絡”, 說明各種致病因素都各有其特性。
清邪居上
清邪是指風邪和霧邪。 居, 是侵犯之意。 風邪和霧邪容易侵犯人體的上部。 因為風的特性輕而向上, 所以風邪致病容易侵犯身體的上部和上部的內臟, 如頭部和肺臟。 臨床所見由外感引起的頭痛病, 無論是風寒頭痛、風熱頭痛, 或者是風濕頭痛, 總離不開風邪。 外感咳嗽也和感受風邪有關。 霧邪的性質和風邪相似。
濁邪居下
濁邪, 即濕邪。 濕邪容易侵犯人體下部和關節。 濕性粘膩, 感受外濕後, 開始停留幹肌肉, 時間較長, 濕邪就漸漸由肌肉流注到關節, 引起關節疼痛, 嚴重時難以屈伸。 濕邪的特性又是重濁的, 容易下注, 所謂“濕喜歸下”。 因此, 腰以下的痰病如下肢水腫、腳氣、婦女白帶等等都和濕邪為患有關。 特別是水腫病人下半身腫得嚴重, 多是由於中焦陽氣不足,
風令脈浮 寒令脈急
風邪侵犯人體, 病人出現浮脈。 這是因為風邪所引起的病變多在身體上部和肌表, 正氣和邪氣的抗爭, 氣血的活動, 也集中於體表, 因而脈現浮象。 無論是風寒之邪或風熱之邪所引起的表證, 都以浮脈為其主脈。 寒邪侵犯人體, 病人出現緊脈。 因為寒邪的侵襲使肌肉、經脈呈現收柬、緊急狀態, 因而脈現緊象。 表寒證其脈浮緊, 裡寒證其脈沉緊。
食傷脾胃
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 必然損傷脾胃功能, 使食物停滯幹中焦而不消化, 形成“宿食”。 臨床所常見的胃痛、腹痛、嘔吐、泄瀉等證, 其中不少是因飲食內傷所敢。 所以“食傷脾胃”之說是來自實踐的。
極寒傷經 極熱傷絡
極, 是太過的意思。 寒邪太過, 傷害經脈, 熱邪太過, 傷害絡脈。 原因是, 經脈在裡屬陰, 寒邪是一種陰邪, 其致病歸於陰, 所以寒邪太過, 容易傷經。 例如, 傷寒病人出現怕冷發熱, 頭痛項強, 脈浮緊等症, 就是因為寒邪傷及太陽經脈所致。 絡脈在外屬陽, 熱邪是一種陽邪, 其致病歸於陽, 所以熱邪太過, 容易傷絡。 例如, 因絡脈損傷而出血的病證, 無論是咳血、吐血、衄血, 或者尿血、便血, 大多數是由於熱邪灼傷血絡所造成的。 因此, 中醫治療出血病證的主要方法是清熱涼血以安定血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