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麻黃加知母湯(張錫純方)

治傷寒無汗。

麻黃(四錢)桂枝尖(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二錢, 去皮炒)知母(三錢)。

先煮麻黃五六沸, 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一茶盅。 溫服複被, 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湯原方, 桂枝下有去皮二字, 非去枝上之皮也。 古人用桂枝, 惟取梢尖嫩枝折視之, 內外如一, 皮骨不分。 若見有皮骨可分辨者, 去之不用, 故曰去皮。 陳修園之侄鳴岐曾詳論之。

《傷寒論》太陽篇中麻黃湯, 原在桂枝湯後。 而麻黃證多, 桂枝證不過十中之一二, 且病名傷寒, 麻黃湯為治傷寒初得之主方, 故先錄之。

傷寒之證, 先自背受之, 背者足太陽所轄之部位也。

是以其證初得, 周身雖皆惡寒, 而背之惡寒尤甚, 周身雖皆覺疼, 而背下連腿之疼痛尤甚。

其脈陰陽俱緊者, 誠以太陽為周身外衛之陽, 陡為風寒所襲, 逼其陽氣內陷, 與脈相並, 其脈當有力, 而作起伏迭湧之勢。 而寒氣之縮力(凡物之體熱則漲, 寒則縮), 又將外衛之氣縮緊, 逼壓脈道, 使不得起伏成波瀾, 而惟現弦直有力之象。 甚或因不能起伏, 而至左右彈動。

凡脈之緊者必有力。 夫脈之跳動, 心臟主之。 而其跳動之有力, 不但心主之也;諸臟腑有熱皆可助脈之跳動有力, 營衛中有熱亦可助脈之跳動有力。 特是脈之有力者, 恒若水之有浪, 大有起伏之勢。 而緊脈雖有力, 轉若無所起伏, 誠以嚴寒束其外表, 其收縮之力能逼營衛之熱內陷與脈相並,

以助其有力;而其收縮之力又能遏抑脈之跳動, 使無起伏。 是緊脈之真相, 原于平行中見其有力也。 至於緊脈或左右彈者, 亦蓄極而旁溢之象也。 仲師治以麻黃湯, 所以解外表所束之寒也。

大青龍湯, 治傷寒無汗煩躁。 是胸中先有內熱, 無所發洩, 遂鬱而作煩躁, 故于解表藥中, 加石膏以清內熱。 然麻黃與石膏並用, 間有不汗之時。 若用此方, 將知母加重數錢, 其寒潤之性, 能入胸中化合而為汁, 隨麻、桂以達於外, 而煩躁自除矣。

傷寒與溫病, 始異而終同。 為其始異也, 故傷寒發表, 可用溫熱, 溫病發表必須辛涼。 為其終同也, 故病傳陽明之後, 無論寒溫, 皆宜治以寒涼, 而大忌溫熱。 茲編于解表類中, 略取《傷寒論》太陽篇數方,

少加疏解, 俾初學知傷寒初得治法, 原異于溫病, 因益知溫病初得治法, 不同於傷寒。 至於傷寒三陰治法, 雖亦與溫病多不同, 然其證甚少。 若擴充言之, 則凡因寒而得之霍亂、痧證, 又似皆包括其中。 精微浩繁, 萬言莫罄, 欲精其業者, 取原書細觀可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