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陳式太極拳是非常受大家喜愛的一種太極拳, 學習的人隨處可見, 想要將陳式太極拳學好, 我們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訓練方法,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陳式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希望對陳式太極拳的愛好者可以有所幫助。
任何武功的訓練, 都需要建立在熟練的基礎上, 只有招式熟練了, 才能活學活用。
招熟階段明勁的訓練方法
招熟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 所謂招熟, 是指練習者能準確熟練地掌握陳式太極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術套路的每一個外形動作。
在第一階段, 初學者一定要注意規範動作的基本訓練, 二要注意通過規範動作, 統馭巧化僵勁。 這兩個方面實質上是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的。
要想掌握當中的技巧和方法, 就需要大家平常多注意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和套路的練習。
何謂明“三節”
欲致“招熟”須明“三節”。 三節是指人的整體或局部均分爲上、中、下(或梢、中、根)三節。 若以全身而言, 則頭部爲上節, 頭頂至咽喉之間, 即梢節;胸部爲中節, 咽喉至下丹田之間, 即中節;腿部爲下節, 自大腿根至兩腳趾之間即梢節。
若以腿部而言,
若以頭部而言, 則額爲上節, 鼻爲中節, 口爲下節。 所以整個人體, 從頭至足, 無處不以三節而分。 這也要求練習者必須知道周身各部位的生理特性, 並在練習的過程中去遵循。
在陳式太極拳中, 要想將各技法運用好, 就需要調整身體各部為的作用。
《拳論》所講“上節不明, 無依無宗;中節不明, 滿腹是空;下節不明, 顛覆必生”, 闡述的就是“明三節”的重要意義, 練習者千萬不要忽略。 三節即明, 練習者還須掌握“三合”。
“三合”的理解
在第一個階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
與此同時, 還要注意頭與手相合, 身與步相合。 這都屬於外三合的範疇。 掌握外三合在第一階段的練習中作用十分重大, 它可以保證練習者在所學習的拳術套路中招式動作姿勢的正確性。
第一階段的前期主要任務就是讓練習者熟悉拳術套路動作。 初學動作的正確性是很重要的。 學拳容易改拳難, 一旦練習者將自己所練的錯誤動作形成習慣, 就很難再改成架勢。
若順其自然一直錯練下去, 一則收不到健體、技擊及鍛煉的預期功效, 二則還會損傷練習者的身體。
當練習者弄清了身體的三節的含義、掌握了外三合的基本原理之後, 注意力要集中於練習的過程中身法、步法、手法與眼法的具體變化上來。
第一, 陳式太極拳的身法, 定要中正、大方、平正、舒展、和順、八面支撐、含而不露。 練習者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上起下落、躥蹦跳躍, 無論四肢動作如何變化, 都要保持自頭至身軀與會陰穴始終形成一條垂直線, 即使彎曲也要曲中求直。
中氣不偏不倚, 上下一氣貫通。 凡前俯、後仰、左歪、右斜, 失去重心垂直平衡, 失掉中氣者, 均不符合太極拳的身法要求,
陳式太極拳身法輕靈、空松、圓活, 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 在任何角度上都要保持身體平衡, 切勿頭、手前傾, 彎腰或屈背凸胸將嚴重影響尾閭中正和圓活。 否則練習者胸部就會僵直發硬, 不能夠得到正常運動。
如果練習者在練拳定勢時, 上下左右意氣神一起把定氣歸於丹田, 腰部松沉直豎, 骶骨有力, 腰部自然充實, 下部自然穩固而定根基, 胸、背部的肌肉與骨節儘量自然放鬆下沉, 沉肩墜肘, 含胸塌腰, 胸部內橫膈向下舒張, 形成橫膈式深呼吸, 促使氣往腹部自然下沉, 始而勉強,久而自然,以至上體輕靈,下體穩固,而不會引起挺胸所造成的上重下輕。
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沈著穩重三者有機地結合,即形成陳式太極拳身法中正的特點。
第二,陳式太極拳步法的主要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須分明,左虛右必實,左實右必虛;前進或後退,身腰隨即變;邁步要輕靈,發步如貓行;落步須穩健,切忌搖顫滯。
太極拳的步法必須走圓形,螺旋上升,螺旋下降,切不可直來直去,直上直下。腿部動作須和手的動作協調進行,保持手隨足運、足隨手運,符合上下相隨的原則。邁步時須先將一側的胯根微微向內收起,使這一側的腹部充實,穩穩地落於一腿之上,重心固定。腳五趾抓地,然後將另一條腿慢慢地劃弧形而出,同時保持膝關節微微而屈,不失膝關節的蓄勁和靈活性。對於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變轉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部的左旋、右轉,包括主和次、先與後,都必須明辯清楚。
始而勉強,久而自然,以至上體輕靈,下體穩固,而不會引起挺胸所造成的上重下輕。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沈著穩重三者有機地結合,即形成陳式太極拳身法中正的特點。
第二,陳式太極拳步法的主要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須分明,左虛右必實,左實右必虛;前進或後退,身腰隨即變;邁步要輕靈,發步如貓行;落步須穩健,切忌搖顫滯。
太極拳的步法必須走圓形,螺旋上升,螺旋下降,切不可直來直去,直上直下。腿部動作須和手的動作協調進行,保持手隨足運、足隨手運,符合上下相隨的原則。邁步時須先將一側的胯根微微向內收起,使這一側的腹部充實,穩穩地落於一腿之上,重心固定。腳五趾抓地,然後將另一條腿慢慢地劃弧形而出,同時保持膝關節微微而屈,不失膝關節的蓄勁和靈活性。對於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變轉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部的左旋、右轉,包括主和次、先與後,都必須明辯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