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 陰陽理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 一般認為, 男性為陽、女性為陰, 同時陰陽還有更加深刻的含義, 涉及到人體的平衡、精神的狀態等等。 身體上的很多疾病都和陰陽有關係, 如果陰陽失去的平衡, 那麼就會影響到身體各個器官的正常運行。 那麼陰陽理論都有哪些內容呢?
陰陽失調, 即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的簡稱,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 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 邪正之間的鬥爭, 導致機體陰陽雙方失去相對的協調平衡, 而出現偏盛、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一)陰陽偏盛
陰陽偏盛, 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某一方過於亢盛的病理狀態, 屬於“邪氣盛則實”的實性病機。 從感邪性質而論, 病邪侵襲人體, 多同氣相求, 以類相從, 陽邪侵犯人體可導致機體陽偏盛, 陰邪侵犯人體可導致機體陰偏盛, “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故陰陽偏盛必然導致機體寒熱變化。 由於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
(二)陰陽偏衰
陰陽偏衰, 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某一方虛衰不足的病理狀態, 屬於 “精氣奪則虛”的虛性病機。 由於陰陽雙方存在著對立制約的關係, 因此當陰或陽一方虛衰時, 必然不能制約另一方而導致對方的相對偏盛, 從而形成“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 “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的病理變化。
1.陽偏衰
陽偏衰, 即陽虛, 是指機體陽氣虛損, 機能減退或衰弱, 代謝緩慢, 產熱不足的病理狀態。
2.陰偏衰
陰偏衰, 即陰虛, 是指機體陰液不足, 陰不制陽, 導致陽氣相對偏旺, 機能活動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 多由於素體陰虛;或外感陽熱病邪, 邪退陰傷;或五志過極, 化火傷陰;或久病耗傷陰液;或津血流失過多;或過食燥熱之品, 日久傷陰等所致。 “陰虛則熱”, 陰偏衰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精、血、津液等物質虧損, 滋養、寧靜功能減退, 陰不制陽, 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陰液不足時, 主要表現為陰的制陽、滋潤和寧靜作用減退。 陰虛制約陽熱作用低下, 則陽氣相對亢奮, 而見虛熱表現, 如低熱、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滋潤作用減退, 臟腑官竅、形體組織失於潤養,
(三)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 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 病變發展影響到相對的另一方, 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此是在陰陽偏衰的病理基礎上, 由於陰陽互根互用關係失調所呈現出的病理變化。 由於腎藏精氣, 內寓真陰真陽, 為全身陽氣、陰液的根本。 因此, 當臟腑的陽或陰虛損到一定程度時, 必然會損及腎陰、腎陽。 無論陰虛或陽虛, 多在損及腎臟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 才易發生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陰陽互損病理變化。
1.陰損及陽
陰損及陽, 是指由於陰液虧損日久, 致使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肝陽上亢,其病機本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虛無力制陽而陰虛陽亢,但隨著病情的發展,亦可進一步耗損肝腎陽氣,繼而出現畏寒、肢冷、面白、脈沉細等陽虛症狀,發展為陰陽兩虛證。
2.陽損及陰
陽損及陰,是指由於陽氣虧損日久,致使陰液的生成減少或失於攝納而流失等,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水腫,其病機本為陽氣不足,津液代謝障礙,水濕泛溢肌膚。但是隨著病情的發展亦可因陽虛化生無源,或通陽利水過久,以致陰液日漸虧耗,出現形體日益消瘦、五心煩熱、盜汗、失眠、煩躁不安、筋脈拘急、肌肉瞤動等陰虛症狀,即發展為陰陽兩虛證。
(四)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機體陰陽雙方相互排斥而出現寒熱真假病變的特殊病機,包括陽盛格陰和陰盛格陽。主要由於陽或陰偏盛之極,另一方極度虛弱,雙方力量懸殊,極盛一方盤踞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於外,致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出現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證。其病理變化複雜,病變本質與現象不相一致,多見於疾病過程中的極盛階段,病情多較危重。
結語: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關於中醫裡關於陰陽理論的一些簡單介紹。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陰陽理論作為核心內容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這樣才能讓健康一直伴隨著我們。
致使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肝陽上亢,其病機本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虛無力制陽而陰虛陽亢,但隨著病情的發展,亦可進一步耗損肝腎陽氣,繼而出現畏寒、肢冷、面白、脈沉細等陽虛症狀,發展為陰陽兩虛證。2.陽損及陰
陽損及陰,是指由於陽氣虧損日久,致使陰液的生成減少或失於攝納而流失等,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水腫,其病機本為陽氣不足,津液代謝障礙,水濕泛溢肌膚。但是隨著病情的發展亦可因陽虛化生無源,或通陽利水過久,以致陰液日漸虧耗,出現形體日益消瘦、五心煩熱、盜汗、失眠、煩躁不安、筋脈拘急、肌肉瞤動等陰虛症狀,即發展為陰陽兩虛證。
(四)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機體陰陽雙方相互排斥而出現寒熱真假病變的特殊病機,包括陽盛格陰和陰盛格陽。主要由於陽或陰偏盛之極,另一方極度虛弱,雙方力量懸殊,極盛一方盤踞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於外,致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出現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證。其病理變化複雜,病變本質與現象不相一致,多見於疾病過程中的極盛階段,病情多較危重。
結語: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關於中醫裡關於陰陽理論的一些簡單介紹。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陰陽理論作為核心內容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這樣才能讓健康一直伴隨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