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之先天因素

癇病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 使臟腑受傷, 神機受損, 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亦各“癲癇”, 俗稱“羊癲瘋”。 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 甚則僕倒, 不省人事, 強直抽搐,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如常人為特徵。 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癲瘋”等。 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 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 發作後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狀。

癲癇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 出現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不同類型。

癲癇病的形成, 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為癇病的主要病因,

痰瘀濁邪蒙閉腦竅, 竄走經絡則是造成癲癇發作的直接因素。 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整, 陰陽升降失職, 以致風、痰、火、氣交雜, 但以腦髓神機受累為主, 與肝脾心腎關聯密切。 如肝腎陰虛, 水水涵木, 木旺化木, 熱極生風, 肝風內動, 出現肢體抽搐, 角弓反張。 若脾虛不能運化, 津液水濕積聚成痰, 痰迷心竅, 則出現神不守舍, 意識喪失。 髒氣不平, 氣血逆亂犯腦是為癲癇發作的病機特點, 內風是其發病動因, 實邪閉竅為風動的內在因素, 脾胃失職是為病機關鍵。

癲癇之先天因素

綜合文獻分析, 中醫學明確指出先天因素在癲癇病發生中的作用, 並多從孕婦調養失當和胎兒發育不良兩個方面說明癇病的先天原因。

《素問·奇病論》雲:“人生而有病巔疾者……, 病名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 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並居, 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臨證指南醫案·癲癇》也指出:“癇病……或由母腹中受驚, 以致內臟不平, 經久失調, 一觸積痰, 厥氣內風, 卒焉暴逆, 莫能禁止, 待其氣反然後已”。 尤其是幼兒癲癇, 與先天因素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正所謂“病從胎氣而得之”。 因胎兒在母體中, 母體突然受到驚恐, 一則致使氣機逆亂, 進而損傷臟腑;一則導致精傷而腎虧, 所謂“恐則精卻”。 母體臟腑損傷, 精氣虧損, 勢必影響胎兒正常發育, 胎兒出母體後形體未充, 神氣怯弱, 易受驚恐發為癲癇。 唐·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少小嬰孺上·驚癇》認為“新生即癇者,

是其五臟不收斂, 血氣不聚, 五脈不流, 骨怯不成也, 多不全育”。

《諸病源候論》則重視孕婦調養失當的作用, 指出:“其母懷娠, 時時勞役, 運動骨血則氣強, 胎養盛故也, 若待禦多, 血氣微, 胎養弱, 則兒軟脆易傷, 故多癇病”。 《活幼心書·癇證》進一步指出“胎癇者, 因未產前, 腹中被驚, 或母食酸鹹過多, 或為七情所汩, 致傷胎氣”。 《黃帝內經》、《諸病源候論》和《活幼心書》等醫書之論, 說明了孕期保健非常重要。 孕婦失調養與癲癇發病率的關係是一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反映了中醫學對原發性癲癇及遺傳因素的認識水準。

另外對某些有明顯家庭史的癲癇患者, 應重視命門伏邪的作用。 《難經·二十九難》雲“命門者,

精神之所舍也,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其氣與腎通”。 腎精上奉於腦, 化生腦髓以源源不斷的發揮腦神之作用。 癲癇患者的遺傳因數潛伏於命門之中, 出生後如無足夠的後天因素誘發, 可與常人相同, 發生癲親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一旦遇到足夠的外因誘發, 引動命門伏邪, 命門之火上逆, 肝火從之, 形成龍雷之火妄動之火, 填塞竅絡, 以致臍下“天樞”之機不發。 天樞司清陽之上升, 理濁陰之下降, 若天樞之機失司, 清陽不得上升, 濁陰不得下降, 一時五臟六腑, 十二經脈不勝其擾, 導致神明無主, 意識喪失而昏倒;四肢受肝風牽動而抽搐;瀦留之體液及脾之涎沫, 被迫而溢出口而為癇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