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骨節病中醫適宜技術

大骨節病是一種地方性、多發性、變形性骨關節病。 基本病變是發育中兒童的關節透明軟骨的變性與壞死以及繼發的骨關節炎。 嚴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終生殘疾。 多發生在偏僻的地區, 呈局灶性分佈。 兒童時期發病最多, 成人也有。 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屬於“痛痹”一類, 其發病是由於體內正氣衰微、外邪乘虛而入引起的。 即所謂“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皆因體虛, 腠理空疏”,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寒氣侵入人體後, 留於肌肉筋骨之中, 使氣血運行不暢,

導致筋骨發病, 肌肉攣縮, 關節增粗和疼痛。 根據中醫對本病的病因病理認識, 其施治原則是:益脾健腎、強肝補腎、榮營固衛、祛風散寒除濕、補血和血、疏通氣血, 從而解痙止痛, 使筋強骨壯、關節靈活。

經驗方

本病需長期堅持服藥才能見效。 為治療方便, 中藥多以丸、散、藥酒為常用劑型。 又由於本病屬地方性人群性發病, 重病村患病人數可達30%以上, 所以多集體組織製藥, 再分發給個人服用。

1.馬錢子丸

[藥物組成] 馬錢子(帶皮炒黃髮虛)、鬧羊花、烏梅、血竭花、豬牙皂、生乳香、生沒藥、麻黃、僵蠶(炒黃)、廣木香、冰片、麝香。

[制法] 將上述藥物(除麝香外), 均混合研成細末。 取一小部分藥末與麝香拌勻, 以小米為心, 然後水搖成丸。 再將剩餘的藥末敷上成丸,

每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 興奮神經、祛風、活血、鎮痛、除寒濕、使彎曲攣縮的肢體伸展。

[用法用量] 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成人每次服1~2丸, 白開水送下。 服後若無其他反應, 以後每次可逐漸加到3~5丸。 小兒酌減。

[禁忌] 孕婦及患有其他疾病患者禁服此藥。

方中馬錢子含番木鼈堿, 有劇毒, 且可在體內積累故應注意不良反應, 成人總量不超過100丸(一般60~80丸)。

注:馬錢子、川烏及草烏均有毒, 用時注意。

2.虎骨酒

[藥物組成] 虎骨(香油炸黃)、當歸、大棗、芍藥、生薑、五加皮、川牛膝、麻黃、桂枝、甘草、黃明膠(用蛤粉炒)、葛根。

[功用] 在治療後服用, 可鞏固療效。

[制法] 以上12味藥裝入瓷壇內, 再按比例加入75%的乙醇溶液兩倍, 將壇口密封, 一個月後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 每日兩次,

每次2~5毫升, 稍加溫開水服下。

3.骨質增生丸

[藥物組成] 熟地黃、肉蓯蓉、鹿銜草、骨碎補、淫羊藿、雞血藤、萊菔子。

[制法] 上述藥物, 共為細末, 煉蜜為丸, 每丸重9克。

[功用] 補腎、健骨、活血、理氣、止痛。

[用法用量] 每日服兩次, 每次一丸。 療程一個月。 連服2~3個療程。

本方除適於大骨節病外, 還適於增生性脊椎炎、頸椎病、跟骨刺及創傷性關節炎等。

[禁忌證] 除感冒發熱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熱暫不宜服用外, 無更多禁忌證, 如合併一般慢性病, 亦可與其他藥物合用。

4.滋明養骨湯(丸)

[藥物組成] 熟地黃、山萸肉、黃精、茯苓、澤瀉、生黃芪、鹿角膠、龜板、陳皮。

[功用] 滋補腎陰、益氣通絡。

[用法用量] 每劑水煎3次, 共濾藥液450毫升, 每日口服2~3次, 每次服150毫升左右。

本方適於大骨節病初起、關節酸痛、活動不利、晨起或久坐起立時加重、活動片刻後症狀消失、活動過多則又覺不適、關節有輕度壓痛、關節活動時可能有摩擦音、四肢乏力及舌苔薄白、脈沉細等症狀,

即適於腎陰虧損、氣血凝滯的陰虛型早期大骨節病。

5.溫陽養骨湯

[藥物組成] 熟地黃、上肉桂、鹿角膠、附片、白芥子、黃芪、威靈仙、炙甘草、當歸。

[功用] 溫補腎陽、散寒通絡。

[用法用量] 每劑水煎3次, 共濾藥液450毫升, 每日口服2~3次, 每次服150毫升左右。

本方適於大骨節病病程日久、兼受寒濕, 除具有“滋陰養骨湯”所述症狀外, 尚有明顯的肢冷、畏寒、遇冷症狀加重、關節冷痛、陽痿、遺精、舌苔白、舌質淡、脈細弱等, 即腎陽不足、寒濕凝滯的陽虛型大骨節病。

6.雙烏丸

[藥物組成] 川烏、草烏、生黃芪、全蠍、當歸、桂枝、制乳香、制沒藥、麻黃。

[制法] 配製時將川烏、草烏用甘草水浸煮15分鐘, 再用冷水浸泡, 去臍曬乾, 同上藥共末, 煉蜜為丸, 每丸重3克或9克。

[功用] 祛風散寒、補血和血、去瘀止痛。

[用法用量] 成人早、晚各9克, 飯前開水送服, 兒童減半。

服藥一周後, 可適量增加服藥量一半。 妊娠或患有其他熱性病(如感冒上火者)、重病者, 應禁忌。 療程一般30~40天, 頑固疼痛者可適當延長。

本方適於年深日久的Ⅱ度、Ⅲ度大骨節病患者。 患病長、疼痛劇烈的I度或前驅期患者也可考慮慎用。 較適於陰寒凝滯、氣血不和、肌肉萎縮、關節增粗疼痛、運動障礙較嚴重的陰寒型大骨節病。

適宜技術

針 灸

針灸是綜合療法的主要內容之一。 能調整全身經絡, 驅除風寒,迅速解除患者的關節疼痛,並能促使攣縮的關節伸展。

1.針刺穴位

根據疼痛部位,在局部取主穴,遠端取配穴。同一穴位每天只進針一次,同組各穴分別輪換使用,每次每個肢體最多進3、4針。

(1)指、腕關節疼痛,攣縮,運動功能障礙:

主穴:合谷、內關、陽池、外關。

配穴:太淵、三間、大陵、中諸、神門、後溪、曲池、肩顒、阿是穴。

(2)肘關節疼痛、攣縮、運動功能障礙:

主穴:曲澤、尺澤、曲池。

配穴:合穀、肩顒、手三裡、少海、內關、外關、阿是穴。

(3)肩關節疼痛、攣縮、運動功能障礙:

主穴:肩顒、肩井。

配穴:大椎、肩髎、曲池、合谷、阿是穴。

2.針刺手法

採用古法“瀉”的手法,即強刺激或抑制手法。進針後,到患者或有酸困或脹麻感或抽感時即可停止。為了獲得強烈的刺激,進針後可連續撚轉針柄,或用雀啄式的上下搗動;撚轉的圈要大,搗針的次數要多,以患者的身體健康、衰弱和關節的疼痛程度為標準:健康劇痛者搗針次數要多(7~8次)。留針的時間要長(約 15~30分鐘)。

3.灸法

局部艾灸,一般應灸到皮膚微紅、溫熱、皮內有微微發癢的感覺時為止。灸的時間約15~20分鐘。灸的次數愈多、時間愈長,愈好。艾灸部位與針刺同。艾灸可緩解痙攣,能促使關節活動,血行暢旺。常用灸法有下列幾種:

(1)艾卷灸:將艾絨用麻紙卷成五寸長、中指粗細的艾卷,燃著灸患病部位。此法使用方便醫生指定要灸的部位後,患者即可自行灸。故最為常用。

(2)艾絨針柄灸:將艾絨撚在針柄上,點燃灸之。

(3)酒精棉球灸:將浸酒精的棉球放在針刺過的穴位上,用艾卷烘烤。

4.針灸次數

每天針兩次,灸2~3次即可。

5.注意事項

(1)針刺的深度,以患者有麻木、沉重、酸脹等主觀感覺為度,不能以進針的深度為准。

(2)對於症狀頑固、久治不見效者,一般可用搗針法,留針時間可長至1~2小時,才能見效。

(3)對於骨關節嚴重變形錯位的患者,須依其關節的變形、錯位情況進行指壓進針法。

(4)針灸時,主穴必針必灸,配穴可根據病情適當配用。

(5)對怕扎針或易移動肢體不能下針的兒童患者,可單用艾灸、拔火罐、服藥等方法治療,但止痛效果較慢。

理療

1. 拔火罐:有兩種方法,一是針刺某穴位後,就拔該穴位;二是在攣縮肢體的屈面,膝關節以委中穴、肘關節以曲澤穴為中心,上下用3~5個火罐排成直線形拔。

拔火罐的方法是:用麵粉作成薄餅,直徑較火罐口徑略大,中央薄、邊緣厚,貼在針刺過或要拔的部位上;然後用脫粒的包穀棒切成長方形小塊,一端沾上煤油,點燃後,放在面餅中央或投入火罐內(或用油撚等其他方法代替),隨即把火罐扣上;等吸緊以後,維持15~30分鐘,就可以去掉。

拔火罐的原則是要快、緊、穩,須注意火力的強弱;火力強,火罐才能緊穩。做到上述幾點,才能使局部皮膚高度充血隆起。這對療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2.洗澡或局部熱浴:每日或間日用熱水洗浴全身,或擦洗患病肢體關節一次。洗後,患者一般感覺疼痛減輕,關節靈活。有浴池的地區或有條件修建浴池的患區,可修建簡易浴池,專供患者使用。

驅除風寒,迅速解除患者的關節疼痛,並能促使攣縮的關節伸展。

1.針刺穴位

根據疼痛部位,在局部取主穴,遠端取配穴。同一穴位每天只進針一次,同組各穴分別輪換使用,每次每個肢體最多進3、4針。

(1)指、腕關節疼痛,攣縮,運動功能障礙:

主穴:合谷、內關、陽池、外關。

配穴:太淵、三間、大陵、中諸、神門、後溪、曲池、肩顒、阿是穴。

(2)肘關節疼痛、攣縮、運動功能障礙:

主穴:曲澤、尺澤、曲池。

配穴:合穀、肩顒、手三裡、少海、內關、外關、阿是穴。

(3)肩關節疼痛、攣縮、運動功能障礙:

主穴:肩顒、肩井。

配穴:大椎、肩髎、曲池、合谷、阿是穴。

2.針刺手法

採用古法“瀉”的手法,即強刺激或抑制手法。進針後,到患者或有酸困或脹麻感或抽感時即可停止。為了獲得強烈的刺激,進針後可連續撚轉針柄,或用雀啄式的上下搗動;撚轉的圈要大,搗針的次數要多,以患者的身體健康、衰弱和關節的疼痛程度為標準:健康劇痛者搗針次數要多(7~8次)。留針的時間要長(約 15~30分鐘)。

3.灸法

局部艾灸,一般應灸到皮膚微紅、溫熱、皮內有微微發癢的感覺時為止。灸的時間約15~20分鐘。灸的次數愈多、時間愈長,愈好。艾灸部位與針刺同。艾灸可緩解痙攣,能促使關節活動,血行暢旺。常用灸法有下列幾種:

(1)艾卷灸:將艾絨用麻紙卷成五寸長、中指粗細的艾卷,燃著灸患病部位。此法使用方便醫生指定要灸的部位後,患者即可自行灸。故最為常用。

(2)艾絨針柄灸:將艾絨撚在針柄上,點燃灸之。

(3)酒精棉球灸:將浸酒精的棉球放在針刺過的穴位上,用艾卷烘烤。

4.針灸次數

每天針兩次,灸2~3次即可。

5.注意事項

(1)針刺的深度,以患者有麻木、沉重、酸脹等主觀感覺為度,不能以進針的深度為准。

(2)對於症狀頑固、久治不見效者,一般可用搗針法,留針時間可長至1~2小時,才能見效。

(3)對於骨關節嚴重變形錯位的患者,須依其關節的變形、錯位情況進行指壓進針法。

(4)針灸時,主穴必針必灸,配穴可根據病情適當配用。

(5)對怕扎針或易移動肢體不能下針的兒童患者,可單用艾灸、拔火罐、服藥等方法治療,但止痛效果較慢。

理療

1. 拔火罐:有兩種方法,一是針刺某穴位後,就拔該穴位;二是在攣縮肢體的屈面,膝關節以委中穴、肘關節以曲澤穴為中心,上下用3~5個火罐排成直線形拔。

拔火罐的方法是:用麵粉作成薄餅,直徑較火罐口徑略大,中央薄、邊緣厚,貼在針刺過或要拔的部位上;然後用脫粒的包穀棒切成長方形小塊,一端沾上煤油,點燃後,放在面餅中央或投入火罐內(或用油撚等其他方法代替),隨即把火罐扣上;等吸緊以後,維持15~30分鐘,就可以去掉。

拔火罐的原則是要快、緊、穩,須注意火力的強弱;火力強,火罐才能緊穩。做到上述幾點,才能使局部皮膚高度充血隆起。這對療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2.洗澡或局部熱浴:每日或間日用熱水洗浴全身,或擦洗患病肢體關節一次。洗後,患者一般感覺疼痛減輕,關節靈活。有浴池的地區或有條件修建浴池的患區,可修建簡易浴池,專供患者使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