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女人>正文

女人月經真的會相互傳染嗎

“經期同步”現象, 廣大女同胞們都不會陌生。 在室友、姐妹、母女甚至是同事之間, 或許不少人還有過經期同步的“親身經歷”。 女人月經真的會相互傳染嗎?

親密關係讓大姨媽同步

1971年心理學家McClintock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自己的研究, 稱同屋居住的女性會出現月經週期趨近的現象。 她選取了一所女子大學裡的135名住校生作為研究物件, 將她們分為室友組, 密友組, 和隨機組。 在親密相處半年之後, McClintock對她們的月經來潮日(即月經的第一天)進行分組統計, 發現室友組和密友組的來潮日間隔從7-10天變為3-7天,

週期出現趨近。 而作為對照的隨機組來潮日間隔則分別為6-14天和5-15天, 基本保持不變。 基於其他哺乳動物中存在的類似現象, 比如老鼠的“Whitten效應”(雄性老鼠釋放的費洛蒙可使雌性老鼠發情期同步), McClintock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費洛蒙。

這一研究結果引發了大規模的討論, 這種月經週期趨近的現象也被稱為“McClintock效應”。 在後來的幾十年間又有很多科學家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 其中不少人都得到了與“McClintock效應”相符的結果, 研究範圍覆蓋姐妹、同事甚至同性戀夫妻等。 這些研究採用的方法也基本參照McClintock當年的做法, 即在一段時間內對女性來潮日之差進行統計。

儘管有不少研究結果昭示“McClintock效應”的正確性, 但同時也有一些研究顯示並不存在明顯的經期同步現象,

加上多年以來對於它的成因一直無法確證、後續對研究方法的指摘、進化意義的不明, 都給“McClintock效應”的正確性打上了問號。

疑問一:神奇又神秘的費洛蒙, 我拿什麼來“嗅”你

在形形色色的經期同步研究中, 我們可以輕易捕捉到一個關鍵字——費洛蒙, 它被認為是“Mc Clintock效應”的主因。

費洛蒙其實是資訊素(pheromone)的音譯, 也稱外激素。 1959年, 德國生化學家Peter Karlson和瑞士昆蟲學家MartinLuscher共同創造了這個詞, 並把它定義為“由一個個體分泌到體外, 被同一物種其他個體接收並影響它們生理或行為的物質”。

資訊素有很多種,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要數性資訊素。 許多昆蟲都會釋放性資訊素吸引異性, 某些蘭花還會類比雌性黃蜂的性資訊素來吸引雄蜂為它們傳粉。

目前很多研究都認為性資訊素的識別主要與犁鼻器(vomeronasalorgan, VNO)有關, 而非通過嗅覺上皮識別。 許多哺乳動物都有犁鼻器, 如大象、鼠等, 它們的行為也被證明會受到資訊素的影響——但是, 人類沒有犁鼻器。

於是神奇的費洛蒙在人類面前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儘管普遍認為人類的汗腺(尤其是腋下)可以分泌出性費洛蒙, 如雄二烯酮、雄甾烯醇, 但我們到底能不能接收這種信號, 長久以來始終是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人類行為和生理系統的複雜性讓研究難上加難,

直到今日也沒有一種費洛蒙被明確地證實對人體有作用 。 這樣的爭議使得一直推測是費洛蒙在起作用的經期同步現象更具有不確定性。

為了證明生理週期與費洛蒙有關, 1998年McClintock發表了一項研究。 她分別收集了9名女性在卵泡期(排卵前)和黃體期(排卵後)腋下的汗水提取物, 然後塗抹在20名女性的上唇(估計這20個姑娘拿了不少補助金才肯來……), 參加者除了被要求6小時內不許洗臉, 其他一切生活照舊。 結果卵泡期汗水使參加者提前來潮, 而黃體期汗水令參加者推遲來潮, 結合卵泡期體內激素促進排卵而黃體期體內激素抑制排卵的現象, McClintock認為, 這個結果證明不同時期釋放出的費洛蒙可以影響他人的生理狀況。 不過這個結論稍顯無力, 提前和推遲來潮的天數(2天左右)有點少, 甚至跟經期長短的波動差不多——這一點McClintock本人也不得不承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