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曰:徐用誠先生雲:“帶下白屬氣而赤屬血。 ”東垣先生雲:“血崩久則亡陽, 故白滑之物下流, 未必全拘於帶脈, 亦有濕痰流注下焦, 或腎肝陰淫之濕勝, 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 濁液下流, 或思慕為筋痿。 戴人以六脈滑大有力, 用宣導之法, 此瀉其實也”。 東垣以脈微細沉緊, 或洪大而虛, 用補陽調經, 乃兼責其虛也。 丹溪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類, 乃治其濕痰也。 (三說各主一見, 凡診治此症, 當須辨別, 前論五色分屬五臟, 而無治法, 此以五臟之中, 分治法, 分虛實, 尤見的據) 竊謂前證皆當壯脾胃, 升陽氣為主, 佐以各經見證之藥。
【驗案】
一孀婦腹脹脅痛, 內熱哺熱, 月經不調, 肢體酸麻, 不時吐痰, 或用清氣化痰, 喉間不利, 帶下青黃, 腹脅膨脹, 又用行氣之劑, 胸膈不利, 肢體如麻, 此乃鬱怒傷損肝脾。 朝用歸脾湯, 以解脾鬱生脾氣, 夕用加味逍遙散, 以生肝血清肝火, 百餘劑而愈。
一婦人久瘧兼帶, 發熱口幹體倦, 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五味, 大劑煎與恣飲, 再發稍可, 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 十餘劑而愈。
一婦人頭暈吐痰, 胸滿氣喘, 得食稍緩, 苦於白帶, 二十餘年矣, 諸藥不應, 此氣虛而痰飲也。 痰飲愈而帶自愈, 遂朝用六君子湯, 夕用六味地黃丸, 不月而愈。 (立齋得力處, 在認症確, 未到處, 在不言脈,
一婦人耳鳴胸痞, 內熱口幹, 喉中若有一核, 吞吐不利, 月經不調, 兼之帶下, 予以為肝脾鬱結, 用歸脾東加半夏山梔升麻柴胡, 間以四七湯下白丸子而愈。
一婦人吞酸飽滿, 食少便泄, 月經不調, 服清氣化痰丸, 兩栖漸腫, 寒熱往來, 帶下黃白, 面痿體倦, 此脾胃俱虛, 用補中益氣, 倍用參朮加伏苓半夏炮薑而愈。
一婦人帶下, 四肢無力, 予曰:“四肢者土也, 此脾胃虛弱, 濕痰下注” 以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藥, 治之而愈。
一婦人帶下黃白, 怒則胸膈不利, 飲食少思, 或用消導利氣之藥, 痰喘胸滿, 便下血, 予曰:“此因脾氣虧損,
(以上七案, 內五症皆治濕痰, 而兼升補者, 以立齋名盛, 當時非久病, 必不延之, 故每以升補為效, 學立齋者須得此解, 不然徒讀父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