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道知識 白族三道茶的歷史介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白族三道茶呢?從名字可以看出應該是跟白族有關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茶道知識就跟白族三道茶有關, 小編將給大家介紹白族三道茶的由來以及白族三道茶製作方法。

茶道知識

白族三道茶, 白族稱它為紹道兆。 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 祝願美好, 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 喝三道茶, 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 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

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 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 二甜, 三回味的哲理,

現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 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遊的保留節目。

縱觀白族三道茶的傳承發展, 是佛教活動的興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白族的三道茶的由來, 當初只是長輩對晚輩求學、學藝、經商, 以及新女婿上門時的一種禮俗。 它的形成, 還伴隨著一個富有哲理的傳說:在很久以前, 在大理蒼山腳下, 住著一位手藝高超的老木匠。

他帶有一個徒弟, 學了多年還不讓出師。 一天, 他對徒弟說:你作為一個木匠, 會雕會刻, 還只學到一半功夫。 要是跟我上山, 你能把大樹鋸倒, 鋸下板子, 扛得回家, 才算出師。 徒弟不服氣, 就跟著師父上山,

找到一棵大麻栗樹, 立即鋸起樹來。

但還未等徒弟將樹鋸成板子, 已覺口乾舌燥, 只好懇求師父讓他下山取水解渴, 但師父不依。 到傍晚時分, 還未鋸完板子, 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 只好隨手抓了一把樹葉, 放進口裡咀嚼, 想用來解渴。

師父看了徒弟又皺眉頭, 又咂舌的樣子, 笑著問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實說:好苦啊!師父這時才語重心長地說:你要學好手藝, 不先吃點苦頭怎行啊?這樣一直到日落西山, 板子雖然鋸好, 但徒弟已筋疲力盡, 累倒了。

這時, 師父從懷裡取出一塊紅糖遞給徒弟, 鄭重地說:這叫先苦後甜!徒弟吃了這塊糖後, 覺得口不渴了, 精神也振作了。 於是趕快起身, 把板子扛回家。 從此以後, 師父就讓徒弟出師了。

分別時, 師父舀了一碗茶, 放上些蜂蜜和花椒葉, 讓徒弟喝下去後, 問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 什麼味都有。 師父聽了, 哈哈大笑, 說道:這茶中情由, 跟學手藝、做人的道理差不多, 要先苦後甜, 還得好好回味。

製作方法

第一道

製作時, 先將水燒開。 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熱後, 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 並不停地轉動砂罐, 使茶葉受熱均勻, 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 葉色轉黃, 發出焦糖香時, 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 少傾, 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 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 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 因此, 看上去色如琥珀, 聞起來焦香撲鼻。

第二道

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

與此同時, 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 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第三道

與第二道煮茶方法大體相同, 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 少許炒米花, 若干粒花椒, 一撮核桃仁, 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 飲第三道茶時, 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 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 趁熱飲下。 這杯茶, 喝起來甜、酸、苦、辣, 各味俱全, 回味無窮。

文化價值

白族三道茶, 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 現今, 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 每道茶都有獨特的含義。

第一道茶, 稱之為清苦之茶

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 先要吃苦。 喝下去滋味苦澀, 故而謂之苦茶, 通常只有半杯, 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 稱之為甜茶

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經過困苦的煎熬, 經過歲月的浸泡, 奮鬥時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成長, 最後碩果累累。 這是對勤勞的肯定, 這是付出的回報。 當我們在鳥語花香裡, 明月清輝下品嘗甜美的果實之時, 我們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 稱之為回味茶

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個人的一生, 要經歷的事太多太多, 要做到順境不足喜, 逆境不足憂, 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氣度。 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我們不妨看得輕些淡些, 不要讓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拋棄的重負, 只有這樣, 才能達到寵辱不驚,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 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人生境界。

結語:上文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關於白族三道茶的知識, 看了上面的文章,大家是不是瞭解什麼叫三道茶了呢,三道茶不是茶的名字,還是一種喝茶習俗,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在家嘗試製作三道茶哦。

看了上面的文章,大家是不是瞭解什麼叫三道茶了呢,三道茶不是茶的名字,還是一種喝茶習俗,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在家嘗試製作三道茶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