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不安, 五心煩熱。 心情難以平靜下來, 手心、腳心有發熱感, 甚至有向外冒火的感覺。 晚上睡覺的時候, 天冷的時候也喜歡放在被子的外面。 這往往是我們的心陰虧虛的表現。
失眠。 也就是心與腎的關係失調。 心屬陽, 位居於上, 其性屬火。 腎屬陰, 位居於下, 其性屬水, 生理情況下, 心陽須下降於腎, 以資腎陽, 共同溫煦腎陰。 腎陰上濟於心, 以資心陰, 共同滋養心陽, 陰陽互相制約, 使心陽不亢, 心與腎保持這種“水火相濟”, “心腎相交”的關係。 如果這種正常關係受到破壞, 就會出現心悸、失眠、健忘、多夢、遺精等“心腎不交”的證候。
上述症狀只要出現一到兩種, 就在提示我們我們的心臟正在受委屈, 這個時候我們不但會感覺心慌、頭暈, 而且氣血和顏面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就要及時調理心智, 讓心神快點“回家”。
吃苦養心。 養心的食物當中, 中醫首推蓮子芯, 它味苦, 可以發散心火, 雖然有些寒性, 但並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臟熱毒的食物。
用蓮子芯煮粥或者泡茶時, 不妨再加些竹葉或生甘草, 能增強蓮子芯的排毒作用。 據記載, 清朝那位元出鏡率很高的乾隆皇帝每次到避暑山莊療養的時候都要用荷葉露珠炮製蓮子芯茶, 以養心益智, 清心火、解熱毒, 調整元氣。
按壓穴位, 給心臟排毒。 對心臟來說, 主要的排毒穴有少府穴和勞宮穴。 少府穴的取穴方法是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 按壓這個穴位不妨用些力, 左右手交替。
第二個大穴是勞宮穴, 取穴方法握拳屈指時, 位於中指和無名指指尖處。 其中, 勞宮穴具有清心火, 安心神的作用, 配合腳底的湧泉穴可以治療失眠、神經衰弱。
中醫認為失眠多是心腎不交, 水火不濟造成的。 如果在每晚臨睡前半小時, 先搓熱雙手, 右掌摩擦左湧泉, 左掌摩擦右湧泉各36次, 可以使心火下降, 腎水上升, 水火既濟, 心腎相交, 促進睡眠。
另外, 還可以按揉心包經, 沿著心包經的路線一路拍打下來。 下面再介紹另外一種方法首先要用手指掐住自己的腋下,
[找准心臟的最佳排毒時間]
這根大筋底下有一個重要的穴位, 叫天泉穴。 用手掐住它, 並且感到手指發麻, 就證明撥對位置了。 如果每天晚上臨睡覺前撥十來遍, 就可以排去自己的鬱悶和心包積液, 對身體非常有好處。
而且經常按揉心包經還可以治療失眠, 一些愛美的姐妹還可以通過它來減肥, 因除掉了心包的積液, 心臟的活力就會加強, 整個身心的代謝都會加強, 從而增強體內垃圾的排泄。
另外, 在心包經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膻中穴。 中醫認為, 心包主“喜樂出焉”, 而心包經上的大穴———膻中穴———更是我們快樂的發源地。
綠豆湯利尿去心火。 綠豆可以利尿、清熱, 排出心臟的毒素, 但喝綠豆漿或綠豆湯的效果會好一些, 而綠豆糕的效果則要差一些。
[找准心臟的最佳排毒時間]
找准心臟的最佳排毒時間。 按中醫子午流注的說法, 中午11點~13點是心臟最活躍的時間, 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 比如
堅果類杏仁、花生等, 這些堅果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薏苡仁屬於水溶性纖維的薏苡仁, 可以加速肝排除膽固醇, 保護心臟健康。
黑芝麻黑芝麻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 能維持血管彈性, 預防動脈硬化。 其他還有黃豆、玉米、馬鈴薯、菠菜、芹菜、木耳、海帶。
以上是食療養心、中醫按摩養心, 調節的是“心主血脈”的功能, 接下來再說說情志養心的方法, 也就是調節“心主神志”的功能。
心主神, 人體的“神”和“氣”表現生命自然和諧之美, 和心的協調密切相關。 神在心的調解下, 五臟六腑能協調配合的生命美, 這是體形貌美的基礎。 離開了“神”和“氣”, 任何美容方法都將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