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蘇東坡與茯苓餅

歷代醫家及養生學家都很重視茯苓的延年益壽之功, 唐宋時服食茯苓已是很普遍的事情。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就很會做茯苓餅。 他曾指出, 做茯苓餅“以九蒸胡麻, 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 日久氣力不衰, 百病自去, 此乃長生要訣”。 據說蘇東坡年已六旬還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強健的身體, 這可能和他常吃自製的獲笭餅有很大關係。

茯苓為多孔茵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 寄生于松樹根。 其傍附松根而生者, 稱為茯苓;抱附松根而生者, 稱為茯神;內部色白者, 稱為白茯苓;色淡紅色者, 稱為赤茯苓;外皮稱茯苓皮。

均供藥用, 中醫認為, 茯苓性味甘、淡、平, 入心、脾、肺、膀胱經, 有利水滲濕, 健脾補中, 寧心安神之功, 對脾胃虧虛, 運化不足, 納少便溏及各種水腫等, 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本草綱目》言其“主胸脅逆氣, 憂患驚邪恐悸”。 《名醫別錄》言其“益氣力, 保神守中”。 《藥性論》言其“開胃止嘔逆, 善安心神”。 藥理研究表明, 茯苓有緩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能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 此外, 還有鎮靜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傳統習慣認為啊白茯苓偏於健脾, 赤茯苓偏於利濕, 茯神長於安神, 因而健牌益氣時可選用白茯苓;利濕消腫時可選用赤茯苓;養心安神時可選用茯神。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