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痛風性關節炎的疾病查詢

病因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 如果患者無臨床症狀, 血中尿酸濃度高於正常值, 醫學上稱為“高尿酸血症”。 血中尿酸濃度如果達到飽和溶解度的話, 這些物質最終形成結晶體, 積存於軟組織中。 最終導致身體出現炎症反應。 痛風可以由飲食、天氣變化如溫度和氣壓突變、外傷等多方面引發。 家族傾向, 遺傳模式尚不清楚。

臨床表現

1.急性關節炎期

多在夜間突然發病, 受累關節劇痛, 首發關節常累及第一蹠趾關節, 其次為踝、膝等。 關節紅、腫、熱和壓痛, 全身無力、發熱、頭痛等。

可持續3~11天。 飲酒、暴食、過勞、著涼、手術刺激、精神緊張均可成為發作誘因。

2.間歇期

為數月或數年, 隨病情反復發作, 間期變短、病期延長、病變關節增多, 漸轉成慢性關節炎。

3.慢性關節炎期

由急性發病轉為慢性關節炎期平均11年左右, 關節出現僵硬畸形、運動受限。 30%左右病人可見痛風石和發生腎臟合併症, 以及輸尿管結石等。 晚期有高血壓、腎和腦動脈硬化、心肌梗塞。 少數病人死于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

診斷

臨床表現、化驗、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 但完全確診要由滑膜或關節液查到尿酸鹽結晶, 因為牛皮癬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時尿酸含量也升高。

1.急性關節炎發作一次以上, 在1天內即達到發作高峰。

2.急性關節炎局限於個別關節, 整個關節呈暗紅色。 第一蹠趾關節腫痛。

3.單側跗骨關節炎急性發作。

4.有痛風石。

5.高尿酸血症。

6.非對稱性關節腫痛。

7.發作可自行停止。

鑒別診斷

1.蜂窩織炎

常伴隨全身症狀, 血尿酸不升高。

2.晶體性關節炎

包括假性痛風、羥磷灰石沉積症、類固醇結晶關節炎, 需要病理明確診斷。

3.濕關節炎

當痛風累及多個關節時, 常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 需要通過仔細分析病史, 檢測類風濕因數甚至病理方能鑒別。

4.陰性脊柱關節病

下肢非對稱性大關節受累的痛風性關節炎應與強直性脊柱炎鑒別, 應注意患者是否有下腰痛, 尤其是炎症性下腰痛。 此外可以行HLA-B27及骶髂關節影像學檢查, 進一步鑒別。

患者應遵守飲食原則如下

1.保持理想體重, 超重或肥胖就應該減輕體重。 不過, 減輕體重應循序漸進, 否則容易導致酮症或痛風急性發作。

2.碳水化合物可促進尿酸排出, 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飯、饅頭、麵食等。

3.蛋白質可根據體重, 按照比例來攝取, 1公斤體重應攝取0.8克至1克的蛋白質。

結語:通過以上文化在那個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痛風性關節炎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痛風性關節炎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痛風性關節炎這類型的疾病我們要及早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