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已數九寒天, 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 但進補不可無章無法, 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瞭解飲食宜忌的含義。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 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 ”說明飲食對人體的作用。 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 以養生, 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 縱然雜進, 輕則五內不和, 重則立興禍患。 ”
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的說法。 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 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 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 抵禦嚴寒侵襲, 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
小寒時節常用的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 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 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 例如: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 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太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適宜的膳食有山藥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番茄粥等, 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