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 茯苓味甘淡性平, 歸心、肺、脾、腎經, 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 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痰飲、眩暈、驚悸、食少脘悶、便溏泄瀉、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 茯苓藥性平和, 既能健脾滲濕, 又可扶正祛邪, 有補而不峻, 利而不猛的特點, 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 適宜長期服用。 下面介紹幾個茯苓食療方。
風濕關節腫痛
茯苓15克, 薏米60克, 共研細粉, 放入鍋中, 加水適量, 煮熟即食用。
心悸
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 共研為末, 加入白糖、桂花適量, 拌勻, 加水和麵蒸糕食用。
慢性腸炎
茯苓粉50克, 山藥粉50克, 蓮子粉50克, 芡實粉50克,
皮膚美白
杏仁粉30克, 茯苓粉10克, 蓮子10克, 麵粉適量。 將中藥材研為細末, 再與麵粉混合均勻, 加入溫水調至稀稠適度, 均勻敷於面部, 20~30分鐘後用清水將臉冼淨。
小兒脾虛久瀉
茯苓粉30克, 粳米60克, 大棗5枚, 白糖適量。 棗去核, 與粳米浸泡後加水同煮, 快熟時加入茯苓粉, 煮熟即可, 日服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