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身體機能開始減退, 乃至老年, 器官、肌肉漸漸萎縮, 功能降低, 免疫力下降疾病容易趁虛而至。 要想使生命繼續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狀態, 就必須加以養護。 在眾多決定人的健康壽命的因素中, 有60%取決於自己。 因此, 養生就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壽命。
人到中年, 身體機能開始減退, 乃至老年, 器官、肌肉漸漸萎縮, 功能降低, 免疫力下降疾病容易趁虛而至。 要想使生命繼續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狀態, 就必須加以養護。 在眾多決定人的健康壽命的因素中, 有60%取決於自己。 因此, 養生就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壽命。
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無非是情緒、生活方式和對自身狀態的警覺, 關鍵在自己如何掌控上。 我以為掌控的原則應是以不損為上, 損而補之為其次。 就拿情緒來說, 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之則有傷情感, 帶來心情不悅, 使情緒低落, 心理失衡。 短時間的心理失衡不會造成大的傷害, 而一旦長久的心理失衡必然會產生精神乃至行為障礙。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 精神障礙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值得關注的疾病, 每10人當中就有一人經歷精神或行為障礙, 到2020年, 抑鬱將是全球除去心臟病外, 第二位導致殘疾和死亡的疾病。
傳統醫學也認為, 癌症是由於七情鬱結, 脾胃受傷等原因, 致使氣血停滯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
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決定什麼樣的身體素質,
一是按生物鐘作息, 做到天人合一, 起居有常, 規律生活。 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也在於安寧。 動要經常不斷, 持之以恆。 中老年人多慢性病, 鍛煉必須視自身的體質及當時的身體狀態, 因人制宜, 選擇運動項目, 量力而行, 適時適度, 恰到好處地進行運動或勞作, 萬不可逞能搞體力透支。 休息則要充分, 睡眠必須充足, 只有勞逸適度, 有張有弛, 動靜平衡, 才有利於機體的修復和抗病能力的增強, 延緩機體的衰老。
二是戒“貪”, 即管住自己的嘴。 不為美食誘惑, 在保證營養均衡的前提下, 食愈少, 壽愈長是科學家多年研究出的長壽經, 中老年人腸胃功能衰退, 頓飯七分飽為宜, 忌暴飲暴食, 不偏食挑食,
健康永遠是動態的。 中老年人已步入多事之秋, 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多幾分警覺。 俗話說得好,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正常情況下, 雖身無任何症狀, 也要定期去醫院體檢, 以便瞭解身體, 管理健康。 若身有不適, 應及時就醫, 只有早發現, 早診斷, 早治療, 才不至於將小病拖大病, 才能使生命之樹常青。
我以為中老年養生關鍵在於積極而有意義的生活,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