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胃腸疾病高發季節, 一方面, 由於天氣炎熱, 很多人貪食涼食、愛吹空調, 容易造成“寒濕困脾”, 損傷腸胃, 專家調查顯示, 夏季胃腸道疾病中, 70%是貪圖涼食。 而另一方面, 夏季溫度較高, 食物易變質腐敗, 如不小心吃了變質食物, 毒素激胃黏膜, 也會造成胃腸功能異常, 引起細菌性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對於一般的腹瀉患者, 無需就醫, 用生大蒜與生薑泡茶或熬湯及能起到治療的效果。 不過, 對於嬰幼兒童, 以及老年人等體質弱的人群, 一旦發生腹瀉就容易導致脫水, 因此,
腹瀉嚴重的患者應儘早去醫院就診, 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治療。 患者在急性期應注意臥床休息, 吃一些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患者應多飲水(或糖鹽水), 以補充因吐瀉而丟失的水分, 吐瀉嚴重不能進食者應採用靜脈補液。
專家提醒:
1、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不但可以殺滅病原微生物, 也會影響人體的正常菌群, 急性腹瀉有可能因此轉為慢性腹瀉, 纏綿難愈。 此外, 有些腹瀉是由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 抗生素對這些腹瀉也毫無效力。 而且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也就是說一周左右就能自愈,
2、發病初期別用止瀉劑
很多人得了腹瀉首先想用藥物來止瀉。 然而發病初期腹瀉的排泄物能將體內的致病菌與細菌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 減少對人體的毒害, 這個時候用止瀉藥反而會造成病菌的堆積。 當然, 如果腹瀉症狀嚴重, 而且出現了脫水的現象, 可酌情使用止瀉劑。
3、兒童、孕婦和哺乳婦女不要服用沙星類藥物止瀉
沙星類藥物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是人們家中常備的治療腸胃病藥物。 專家指出, 這類藥物對腸道致病菌有很好的殺菌作用。 但兒童、孕婦和哺乳婦女不宜服用, 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皮疹、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
胃腸道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 其功能的好壞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正所謂“胃腸不好, 百病乃生”。 然而胃腸道疾病通常反復發作, 遷延不愈。 專家指出, 對付胃腸疾病, “養”是首要, 其次才是“治”, 才能“寓治於養, 治養兼得”。
患病後如何調養胃腸道?
1、注意保暖
胃腸不適時, 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不食寒涼食物、如霜淇淋、冷飲、西瓜等。 儘量少吹空調, 無法避免的情況下, 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 應當衣物或毯子蓋住腹部, 以防腹部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胃腸道不適。
2、飲食清淡
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 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以及煙酒, 更忌暴飲暴食。 還要做到定時定量吃飯, 保證胃中經常有食物, 防止胃酸侵蝕胃粘膜。
3、控制情緒
專家認為, 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 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 因此, 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4、適當運動
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 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 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減少疾病的復發, 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