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冒後出汗較多, 常表現為時時汗出, 以頭頸部位多。
中醫認為, 小兒生理尚未發育完善, 屬於稚陰稚陽之體, 易虛易實, 若後天失養, 調護不當, 以致營養不良, 進而損傷小兒正氣, 導致氣虛或陰虛, 因氣虛不固、氣陰兩虛、虛熱內盛等原因所引起陰陽失調, 引起自汗、出汗多於常人。 另外, 容易出汗的小兒, 往往存在消瘦、厭食、挑食、經常感冒、大便幹結等症狀, 家長誤認為體虛而亂用補品或過食膏粱厚味, 更加損傷氣陰, 使汗出加重。
方藥 玉屏風散加白芍、桂枝、浮小麥、炙甘草、生薑、大棗。
功用 益氣固表, 補脾實衛,
主治 易感, 自汗或盜汗。
方解 小兒易感出汗方, 是以玉屏風散和桂枝湯為基礎的有效方劑。 玉屏風散具有益氣固表、祛邪止汗之功能;桂枝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 主治太陽表虛證, 以桂枝解肌發表、外散風寒, 白芍益陰斂營, 兩藥合用, 一治衛強, 一治營弱, 和營以斂汗;生薑辛溫, 既助桂枝解肌, 又能暖胃止嘔;薑、棗相合, 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桂枝湯.對體溫和汗腺有雙向調節作用;浮小麥甘, 涼, 甘能益氣, 涼可除熱, 入心經, 益氣、除熱、止汗是其所長, 蓋汗為心之液, 養心退熱, 津不為火擾, 則自汗盜汗可止, 且有扶正祛邪之功;炙甘草一為佐藥, 益氣和中, 合桂枝以解肌, 合芍藥以益陰,
典型醫案
柯某某, 男, 7歲, 2014年1月15日初診。
家長代述, 患兒自幼多動, 食欲好, 出汗多, 容易感冒, 以頭部、肩背部出汗明顯, 活動後尤為明顯, 夜間睡覺出汗嚴重時可將被頭浸濕, 曾因表虛易感, 服用小兒表虛易感膏治療2個多月, 感冒症狀減輕, 出汗減輕不明顯。 刻診見患兒面色少華, 發育良好, 肢端欠溫, 手心微汗, 舌質淡, 苔白, 脈沉弱。 依據舌脈症狀, 辨證為氣陰兩虛, 衛外不固。 治療以益氣固表、調和營衛為主。
處方:黃芪10克, 炒白術5克, 防風3克, 白芍5克, 桂枝3克, 浮小麥5克, 炙甘草3克, 生薑1片、大棗2枚為引。 每日一劑, 水煎二次, 取汁混合, 分兩次早晚溫服。 並囑家長, 飲食宜清淡, 少吃生冷、辛辣、油膩、洋速食、膨化食品及功能性飲料,
2014年1月25日二診, 上方連服6劑, 白天出汗明顯減少, 夜間偶見盜汗, 分析盜汗原因, 多與白天進食豐厚有關, 建議調整飲食, 中藥隔日1劑服用。 囑飲食調節, 半年後來診, 異常出汗現象基本消失。
按 臨床觀察表明, 小兒汗證以氣虛、脾虛、濕熱為主, 尤其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 洋速食流行, 肥甘厚味、麻辣辛香, 造成腸胃受納過盛, 胃腸壅積, 乃致濕熱蘊蒸, 迫汗外泄, 也是小兒汗症最常見的發病機理, 應引起家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