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自學教程 練太極真的能吸收日月精華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古代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 陰陽成為了太極拳的特點, 始終貫徹整套拳法練習。 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 下面隨著太極拳自學教程練起來吧!

練太極拳真的能吸收日月精華

太極拳具有一種神秘感, 很多人問, 練太極拳真的能吸收日月精華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 一起學習下吧!

一, 采法

又名太極納氣法。 為初級功, 多站式, 主要是以兩手勞宮穴的開合, 採納日月之精華。

操作方法

在室外選一清明幽靜之地, 凝神返於內, 調息致勻, 靜守片刻。 待日月升起, 清氣充盈,

可行採納之法。 兩足平行分開與肩等寬, 膝微曲, 膝蓋對腳尖。

練習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 初學太極拳要注意安全, 學會自然呼吸, 練到一定程度後, 可放鬆自如練習。

臀部下坐, 尾閭對腳跟;百會、會陰、湧泉三點意對一線, 含胸拔背, 下頜微收, 舌抵上顎, 兩眼垂簾輕閉。 爾後, 兩手從體之兩側輕上抬, 至肩高時, 翻掌掌心向上, 手掌略高於頭, 兩肘略內曲, 沉肩墜肘, 五指分開虎口圓。

要求以中指的運動來調節勞宮穴的開合, 中指向上繃緊勞宮穴開, 吸氣、閉氣凝神, 存想天地日月之精華從勞宮穴融融貫入體內, 充實機體;精純之氣, 自上而下, 洗滌周身, 所到之處, 鬱滯漸消。

呼則中指放鬆勞宮合, 兩手慢慢從胸前下沉, 至兩側復原如初;同時張口,

徐徐吐濁。 也可配合念"噓"、"呵"兩訣, 以助洗滌內濁之氣。 如此為一采, 滿二七采, 靜守片刻, 可收功行摩腹, 浴面等法。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其有豐富的古人智慧精髓, 也有現代人的智慧, 太極拳是未來發展的一種潮流。

如法行一兩月, 則身輕體健, 清爽無累, 寒暑不侵, 待滯消靈明漸達, 可行咽法。

二, 咽法

又名山根納氣法。 取坐式(盤腿), 主要是以兩眉之間的山根穴, 行納日月之精華。

操作方法

於室內選一幾榻, 厚鋪熱褥, 寬衣解帶, 正身端坐, 胸部微含氣舒, 盤腿以坐足壓右足, 以左掌置於右手掌心上, 放於小腹前。 身正直。 百會、膻中、會陰意對一線, 舌輕抵上顎。 唇齒相著, 目須微開, 待日月升時, 凝神內守, 體松如棉。

兩眉上抬, 以開其靈竅山根, 細吸日月之精華。 默默觀照, 閉息凝神, 津液滿口, 則徐徐咽下, 以意送之, 貯于丹田。 如是為一咽。 隨即張口, 徐徐吐出濁氣, 複調勻鼻息, 複吸複咽。

如此二七咽。 靜守片刻, 然後起身, 行浴面, 叩齒。 攪海漱津、鳴天鼓、摩腹等收功。

采咽之功, 方法雖簡, 久行則效甚。 理為使天地正氣納入與己之渾元真精凝結為丹, 以此為超生延壽之本, 初行功時其氣多貯于上丹田(兩眉之間的印堂穴)。

二月後渾元氣可貯于中丹田(膻中穴), 三月後至任督兩脈通, 功深極時, 凝神氣穴後, 則可以意送入下丹田(臍中)。 行功時二氣交感, 癢生毫竅, 心覺恍惚, 直如大汗一場, 滋百肢, 灌百骸, 其快無窮, 非達者不能體驗此境也。

采太陽能量須注意

1、心情不好, 例如生氣、急躁時不宜練。

2、要把能量儲存到腹部丹田, 不要停留在胸部。

3、初學者最好是在早上9點之前練習, 不宜在中午太陽最旺時練習, 而且不要太過量。

其實最好是有明師指導。 如果基礎不好, 自己練習風險比較大。 因為涉及能量在體內的儲存吸收和運轉。

九采日精月華法采日精法

1.清晨面向太陽, 雙掌對太陽意想雙手心各發出一道紅光, 直射向太陽, 然後太陽順逆各轉36圈。

意想手中發出的紅光聚攏太陽的能量,然後再將紅光連同聚集的太陽能由掌心收入身內, 經過中丹田時, 略停片刻。 然後收至下丹田, 雙手的動作配合意念。 可反復多次。

2.按上勢閉目意想大陽的能量變成火光, 從大陽內, 直射頭頂。

燒遍全身, 將身體中的一切不淨燒盡。 約5--15分鐘采月華法農曆初八至二十三、有月亮時練止功。 月亮升起後, 面向月亮。

3.掌心對準月亮(單雙掌皆可), 意想月亮之精華源源從雙掌心進入體。 約5--15分鐘。

4.按上勢, 意想從月亮中沉下一般泉水, 從頭頂注入自己身牛.自覺遍體清涼。 約5--15分鐘。

收功, 注意要意守丹田。

練氣沉丹田讓你成為武林高手

一、內氣與經絡

人的內氣亦稱真氣, 是由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構成的, 元氣是先天之氣, 為腎之動氣;宗氣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氣, 貫于心臟, 上行於肺, 推動營氣、衛氣的流動;營氣是由消化得來的水穀之精氣。

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 行於脈中, 營養全身的細胞;衛氣是由水穀之悍氣散於脈外, 抵抗外來的邪氣和病毒的侵入。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構成內外表裡,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獨立系統,氣血通過經絡將營養發往全身。

二、氣、血、經絡三者關係

人體的三大支柱,即氣、血、經絡。經絡如同鐵路,血液如同養料,氣就如同火車,把養料源源不斷運往全身。中醫認為氣為陽,穩中有降為陰,氣與血是陰陽相隨,互為滋生,互為依存的關係,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故曰:氣者血之母,氣行血則行,氣滯血則淤,血滯多數是由氣滯所引起的。但氣也依附于血液循於全身,素稱“氣為血府,血能藏氣,以氣為主。”氣和人則安,氣亂人則病,氣散人則死。

從養生角度來說,氣被視為生命之源,是構成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一書中是這樣說的:“人生之初何其築為基,保其立為盾,達到氣穩中有降雙盈。

增強內氣是習練太極拳的根本

1、意念、形體決定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於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

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係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

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有人練拳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於意識不正確,整體不松柔,形體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

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松柔,以松柔產生內氣。

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

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在練氣階段其運行規律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由內及外,特別突出以腰帶動四肢,追求松、穩、圓、沉、勻、整等規則。

在這個階段裡,四肢絕非自動,一定要用腰脊帶動,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關健。當然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口頭上講的全身放鬆,腰帶四肢,而實際上即是滿身僵勁,四梢亂動。要想真正做到腰帶四肢。

一是聽名師的話,按規矩辦事,做到明規矩而守規矩。

二是拳速要慢,要勻,像貓步一樣輕勻。

三是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時大腦應該給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動,四肢絕不能動,手腳一動就馬上聯想到腰脊的帶動。

武當太極明確地告訴我們,手腳不要自動,只能用腰脊來帶動,突出腰的作用。這樣做有許多好處,首先培養出全身的整動,是鍛煉全身松柔的基礎,是舍去拙力的關健。

太極拳是用腰脊練拳,而不是用四肢練拳,如果四肢自動,亂動,妄動,就會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摟抱頂抗等劣根性部帶到拳中來,使太極拳面貌全非。

腰帶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內勁長一寸),從而才能逐漸進入到經絡運氣這一境界。

2、呼吸是誘導內氣產生的關鍵

呼吸與內氣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呼吸對誘導內氣的產生起關健性的作用,內氣趨於丹田與呼吸的關係是這樣的,吸氣時丹田閉合,內氣由督脈上升,過百會至舌尖,內氣有待充實;呼氣時丹田開啟。

即橫隔肌氣機打開,內氣沿任脈動下降至丹田,稱氣沉丹田,此時腹部極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墜,並有孔穴感。此時肩、腰、胯、碗要鬆勁,要虛領,讓其氣血沖入手腳指的頂端及神經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現。

拳經曰:腹內松淨氣騰然。腹內不松淨氣就不會騰然,因此丹田氣產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內松淨,並合理地配合呼吸。拳經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這樣舉體自然和順,運用自能隨意。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內氣就會充盈起來。

呼吸像氣筒,隨著呼吸的運動,像氣球一樣的內氣充滿身,內氣便向外萌發,可能按經脈運行,也可能向四周彌散。沿經脈運行時,或通周天,或趨病灶,疏通經絡,防病治病;向四周彌漫時,內氣充滿全身。

這種氣就能洋溢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拳的開合動靜,即據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也由此氣而得,內氣所到之處,身體自覺輕靈,輕飄和失重感。

結語:綜上所述,相信您對太極拳的內涵已有深入瞭解,練習太極拳能增強身體免疫力,同是還能強身健體,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學習太極拳也是一種精神飛躍,可以修身養性,內外兼修。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構成內外表裡,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獨立系統,氣血通過經絡將營養發往全身。

二、氣、血、經絡三者關係

人體的三大支柱,即氣、血、經絡。經絡如同鐵路,血液如同養料,氣就如同火車,把養料源源不斷運往全身。中醫認為氣為陽,穩中有降為陰,氣與血是陰陽相隨,互為滋生,互為依存的關係,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故曰:氣者血之母,氣行血則行,氣滯血則淤,血滯多數是由氣滯所引起的。但氣也依附于血液循於全身,素稱“氣為血府,血能藏氣,以氣為主。”氣和人則安,氣亂人則病,氣散人則死。

從養生角度來說,氣被視為生命之源,是構成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一書中是這樣說的:“人生之初何其築為基,保其立為盾,達到氣穩中有降雙盈。

增強內氣是習練太極拳的根本

1、意念、形體決定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於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

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係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

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有人練拳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於意識不正確,整體不松柔,形體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

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松柔,以松柔產生內氣。

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

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在練氣階段其運行規律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由內及外,特別突出以腰帶動四肢,追求松、穩、圓、沉、勻、整等規則。

在這個階段裡,四肢絕非自動,一定要用腰脊帶動,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關健。當然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口頭上講的全身放鬆,腰帶四肢,而實際上即是滿身僵勁,四梢亂動。要想真正做到腰帶四肢。

一是聽名師的話,按規矩辦事,做到明規矩而守規矩。

二是拳速要慢,要勻,像貓步一樣輕勻。

三是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時大腦應該給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動,四肢絕不能動,手腳一動就馬上聯想到腰脊的帶動。

武當太極明確地告訴我們,手腳不要自動,只能用腰脊來帶動,突出腰的作用。這樣做有許多好處,首先培養出全身的整動,是鍛煉全身松柔的基礎,是舍去拙力的關健。

太極拳是用腰脊練拳,而不是用四肢練拳,如果四肢自動,亂動,妄動,就會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摟抱頂抗等劣根性部帶到拳中來,使太極拳面貌全非。

腰帶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內勁長一寸),從而才能逐漸進入到經絡運氣這一境界。

2、呼吸是誘導內氣產生的關鍵

呼吸與內氣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呼吸對誘導內氣的產生起關健性的作用,內氣趨於丹田與呼吸的關係是這樣的,吸氣時丹田閉合,內氣由督脈上升,過百會至舌尖,內氣有待充實;呼氣時丹田開啟。

即橫隔肌氣機打開,內氣沿任脈動下降至丹田,稱氣沉丹田,此時腹部極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墜,並有孔穴感。此時肩、腰、胯、碗要鬆勁,要虛領,讓其氣血沖入手腳指的頂端及神經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現。

拳經曰:腹內松淨氣騰然。腹內不松淨氣就不會騰然,因此丹田氣產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內松淨,並合理地配合呼吸。拳經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這樣舉體自然和順,運用自能隨意。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內氣就會充盈起來。

呼吸像氣筒,隨著呼吸的運動,像氣球一樣的內氣充滿身,內氣便向外萌發,可能按經脈運行,也可能向四周彌散。沿經脈運行時,或通周天,或趨病灶,疏通經絡,防病治病;向四周彌漫時,內氣充滿全身。

這種氣就能洋溢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拳的開合動靜,即據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也由此氣而得,內氣所到之處,身體自覺輕靈,輕飄和失重感。

結語:綜上所述,相信您對太極拳的內涵已有深入瞭解,練習太極拳能增強身體免疫力,同是還能強身健體,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學習太極拳也是一種精神飛躍,可以修身養性,內外兼修。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