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教你太極拳的“三不動”原則

太極拳練習有很多技巧和規則, 按照前人總結的方法可以更加快速的練好太極拳, 那麼你知道太極拳的“三不動”原則麼?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習練太極拳艱苦的, 不是練拳苦, 而是必須遵拳理拳法, 按陰陽學說規範的動作行功, 循規蹈矩而不得有隨意性。

修煉太極拳不在於時間, 而在於按規矩練拳。 拳動作似手錶的錶芯, 一環扣一環, 每個動作十分嚴謹, 隨意不得大意不得。 太極拳的每個動作, 由陰動和陽動組成。 陰動的起點是陽動的止點, 陽動的起點是陰動的止點, 陰陽變化和諧自然。

這是玄而妙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陰陽相濟”最佳的詮釋。 舍此, 有悖太極拳的陰陽學說。

太極拳在武術門派中, 是極為嚴格規範的拳種, 學練傳統太極拳定要守規矩行功, 沒有明師指導, 練十年二十年, 白了頭也不知道太極拳是怎麼回事。 說白了, 要求後來學子, 要按規矩練拳、用心體悟。

太極“三不動”

筆者在修煉中, 融匯楊禹廷晚年不主動, 不妄動、沒有動意、不丟不頂、手腳結合等絕妙精髓功法。 總結出練太極拳的三個三不動、手上三不動、肢體三不動。

周身三不動:不能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

手上三不動:不動、不丟、不頂。

肢體三不動:手動腳(腿)不動, 腳(腿)動手不動, 手腳(腿)齊動。

周身內外三不動

練拳、推手、技擊三不動:一不要有動意,

二不主動, 三不妄動。 相反, 最忌動意在先。 在推手、技擊實戰運化中, 身上主動, 主動上前、主動後退、主動出擊、妄動化解來力。 遇對方對來手, 不管長手、短手, 為了早些擺脫困境, 妄動其身, 搖頭擺尾、閃腰挪胯, 左右搖擺脫困境, 妄動其身, 搖頭擺尾、閃腰挪胯, 左右搖晃, 蹲站起伏, 進退無常, 急躁求勝, 腳跟不穩, 身形散亂, 求勝不得失去信心。

在行拳操作中, 全然不知動中求靜後發至之技擊要素。 也不去體味動靜相兼的“一處有一處虛實, 處處總此一虛實”之拳理, 不管不顧陰陽變化之規律, 動與動上下不銜而主動妄動, 不是求內部的自然運動, 破壞自身的平衡, 沒有平衡不攻自破。 在打拳過程中, 不可有動意亦不要主動。

例如, 在弓步變坐步時, 虛腿變實腿後, 實腿要實足, 一條腿足以支撐全身。 實腿變為虛腿後, 要虛淨, 腳尖自然逐漸上揚, 腳後跟虛著地, 虛腿空虛不掛力方算完成了腿的虛實變化。 如果過於急躁虛實突變, 功夫不會上身不如不練。

有一年筆者到江南某市講學。 拳友在某飯店為筆者接風, 很巧, 另有一此拳人也請來一位老師, 在同一飯店聚餐。 席間一位學後, 突然將請來的老師, 用力按在坐椅上, 請教老師如何擺脫困境而不用力能站起來。 這位老師晃動上身, 下肢用力蹬地, 掙扎欲起未能成功。 這邊東道主詢問筆者, 請教如何解困。 筆者認為老師犯了先有動意、主動、妄動之大忌, 使自家內外僵緊, 是站不起來的。 問可試驗嗎, 筆者請他們一位大力士來試,

初始也學鄰桌那位老師主動、妄動想站起來之狀, 均被對方按住。 後筆者講解三不動拳理拳法, 對方再也按不上力, 他的腳下失去重心, 沒有根基, 自然離開接觸部位, 筆者自然微笑而起。 在場觀看者咂嘴稱奇。

手上三不動

手上三不動, 即在推手技擊中, 與對方接手, 在接觸點上要不動、不丟、不頂。 手上三不動是筆者在多年觸點上要不動、不丟、不頂。 手上三不動是筆者在多年修煉身知體悟中, 身上三不動功夫的延伸舒展到手銷, 是太極拳周身上下綜合功力在手上的反映。

請聽先賢對手上三不動的論述:“能從人, 手上便有分寸”, “挨何處, 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 ”手上三不動是拳上一陰一陽修煉而得。

實際操作也要周身松空之後, 出手不能有力, 身上動不丟不頂。 不動是中定, 亦可以說為陰陽平衡, 周身內外相合, 上下肢相隨, 松空腰胯, 身上可以出現中定功夫, 中定是陰陽平衡在雙方接觸部位的反映。 還是老話, 中定不是局部功夫, 請拳友體會。

肢體三不動

在太極拳的體用結合實踐運用中, 練拳、推手、技擊, 在大多情況下, 均為手動腳不動, 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 手腳上下同時運動。

以手動腳動不動, 手腳齊動之拳法練拳可以練出功夫。 太極拳陰陽變化、虛實開合, 松空柔化的味道出來了, 令人陶然拳醉, 其妙其樂, 樂在拳中。 此拳法在推手、技擊運用也是上乘功法。 再示腳動手不動推手一例:雙方接手後, 防方在手的接觸點上, 以中定功法堅持三不動。對方進攻,防方進攻,防方腳動手中定不動,弓步變從步。對方攻多少,防方退多少,如攻一尺退一尺,攻二尺退二尺,對方定步進攻已到極限,此時防方腳不動手動,回撤一寸對方都失控。此拳法雙方可試,極為靈驗。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動靜相兼,最忌主動、妄動、上下起伏有悖太極拳學。還是重複老話,盤拳行功循規蹈矩、潛心研習、上下相隨,內外雙修的三個三不動拳法。武禹襄大師早有明示“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恭請拳友悟之。

太極拳練習的層次

太極拳的練習有層次之分,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要達到層次的提升用心練習是唯一的途徑!用心練習會不斷地有新的感悟,新的感悟是層次提升的必要條件!

研究太極拳練習中的體用變化有利於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

要研究太極拳練習中的體用變化,首先我們來搞清楚太極拳的體和用是怎麼回事!根據自己多年來在太極拳鍛煉中的總結,以及參照拳理分析,悟出如下看法,僅供朋友們參考。

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理解太極拳的體應該是“外三合,內三合”,用就是“動”。在“用”的過程中調整“體”, 即在“動”的過程中調整使“外三合,內三合”,簡單地說就是以“合”為體,以“動”為用。

在日常生活中對合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的,存在很多的隨意性,對於太極拳練習者來說,年齡比較大的人,僅僅從健身的角度來學的,要求也不必太嚴格,但是要想得到一定的太極拳功夫就必須一步一步來,在練習過程中逐步調整自己,使自己按照拳功的要求,練出太極拳的整體狀態。這就是太極拳首先必須的體“外三合,內三合”有了這一步的基礎,後面的東西就能繼續了。

那麼接下來的體和用又應該如何理解呢?

當我們基礎練習到一定的層次後,太極拳體的上下協調、左右協調內外協調就形成了一定的習慣,到這個時候便產生了另外的體用觀。

第一種是以“架”為體,以“力”為用

當形成一定的協調性後,練習者往往會用出自己的身體條件而形成的力量(一般稱為拙力),加上自己練習後的拳架威力,其實我們練習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克服,但是這又是一個必須會經歷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逐步克服自己“拙力”,完善拳架的緊湊程度!

以“架”為體,以“力”為用要克服,拳架要緊湊,這樣練習又會形成更高一層的體用觀。

第二種是以“樁”為體,以“招”為用

隨著太極拳練習的深入,緊湊的拳架,熟練的手法便在練習者的鍛煉中形成了習慣,加上自己不斷克服自身力量對太極拳的影響,以“樁”為體,以“招”為用的形成就比較正常,但這還不是太極拳真正需要的東西!可是這個過程,差不多每個練習者都會經歷到!

以“合”為體,以“動”為用。是對初學者的要求,目的是練出上下協調、左右協調內外協調的太極拳體;以“架”為體,以“力”為用要克服;以“樁”為體,以“招”為用,不是太極拳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樣的話有的朋友就要急了!

通過長時期的鍛煉,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呢

請不要急,前面我們提到過,太極拳的練習有層次之分,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真正需要的東西也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有了良好的上下協調、左右協調、內外協調的太極拳體,以及熟練的拳架手法,接下來我們追求的目標就是,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了。

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的練習有著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完善“外三合,內三合”,使拳架結構更加緊湊,還要根除自己的蠻力,要熟練手法後忘記手法,保存內心清淨境界以達到自身中定的目的,一個人練習時面前無人似有人,用心感覺風的流動。

在這個層次裡練習,首先必須養成絕對從人的習慣,保持自身中定狀態,絕對服從對方!同人接手時走得通就走,走不通就認輸,然後分析原因,這樣才能逐步提高!

養成任何條件下都能走得通的習慣,這就是太極拳的水的屬性,水對任何載體都沒有強迫,水在任何時候都是遇物樹形,隨遇而安的。太極拳功夫也是這樣!

如此說來,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就是真正的太極拳功夫了?!不是!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只不過是太極拳功夫的基礎,只不過是理解了太極拳遇物樹形,隨遇而安特點而已!

水不但有遇物樹形,隨遇而安的特點,還有遇物滲透和對物腐蝕的特點。太極拳同樣有這些特點!

前面提到太極拳練習,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的練習有著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求自己做到的是遇物樹形,隨遇而安!隨著功夫日進,自己“從人”而動逐漸養成了習慣,並且一定能在“從人”而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一定能在“從人”而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最安全的路線!

前面說過,以“架”為體,以“力”為用要克服,以“樁”為體,以“招”為用不是真正的需要,與其說它們不對,不如說行動置後的不得已的行為!而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是在逐步克服這種不得已的行為!

太極拳經裡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從人”而動就是在“彼微動”時,自己“意先動”正確判斷彼的趨勢,相機而動,從行動置後到與彼同步再到後發先至!

與彼同步是“從人”而動的過程中,在自己最安全的路線運行的結果和方法。她體現的是太極的包容性,是和諧的變化。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兩面性的,現代社會要求我們最大限度的包容,最大限度的和諧,但是既然有和諧的一面那肯定還會存在不和諧的一面!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個類型,也一定有搏擊勝敵的功能,否則她就不是武術!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忽略太極拳的滲透性腐蝕性!

那麼如何理解太極拳的滲透性腐蝕性呢

在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練習過程中,逐步達到與對方同步,在與對方同步的過程中,保持自己內心清淨境界,這樣自己便逐漸形成靈敏感知,自己逐漸對周圍環境產生敏利的洞察力。

自己就像一泡薄膜包裹的水,別人不能碰,別人碰到自己,就是對自己的傷害!雙方都是這樣!相互之間都以敏利的洞察在“從人”而動,在“從人”而動的過程中適當的給予對方一些摩擦,中定好的人不會有傷害,中定差的人就容易破裂而被摧毀!

到這一步太極拳體用已經發生變化了,以“中定”為體因為清淨、靈敏變得“輕靈”, “從人”而動也不是唯從而從了!所以在這裡應該是:以“輕靈”為體,以“心意”為用了!

太極拳的滲透性腐蝕性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解釋。

在人們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中,太極的變化規律都有參考價值!人們通過太極拳的鍛煉而形成的太極拳思維,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有指導意義,這就是時時有太極,事事有太極!這也就是太極拳的滲透性。

而太極拳的腐蝕性則表現在,人們通過太極拳的鍛煉磨去了更多的浮躁心態,磨去了爭強好勝的心態,更多的追求和諧,追求包容!

因此真正的太極拳體應該是“健康”,真正的太極拳用應該是“快樂”! 以健康為體,以快樂為用,追求包容,追求和諧。

若言體用何為准,益壽延年不老春。才是太極拳練習者真正的追求!

結語:太極拳練習要循序漸進,隨著練習層次的提高,體會與感悟自然會不斷變化,只有堅持練習才會體會到太極拳的高深含義!

以中定功法堅持三不動。對方進攻,防方進攻,防方腳動手中定不動,弓步變從步。對方攻多少,防方退多少,如攻一尺退一尺,攻二尺退二尺,對方定步進攻已到極限,此時防方腳不動手動,回撤一寸對方都失控。此拳法雙方可試,極為靈驗。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動靜相兼,最忌主動、妄動、上下起伏有悖太極拳學。還是重複老話,盤拳行功循規蹈矩、潛心研習、上下相隨,內外雙修的三個三不動拳法。武禹襄大師早有明示“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恭請拳友悟之。

太極拳練習的層次

太極拳的練習有層次之分,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要達到層次的提升用心練習是唯一的途徑!用心練習會不斷地有新的感悟,新的感悟是層次提升的必要條件!

研究太極拳練習中的體用變化有利於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

要研究太極拳練習中的體用變化,首先我們來搞清楚太極拳的體和用是怎麼回事!根據自己多年來在太極拳鍛煉中的總結,以及參照拳理分析,悟出如下看法,僅供朋友們參考。

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理解太極拳的體應該是“外三合,內三合”,用就是“動”。在“用”的過程中調整“體”, 即在“動”的過程中調整使“外三合,內三合”,簡單地說就是以“合”為體,以“動”為用。

在日常生活中對合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的,存在很多的隨意性,對於太極拳練習者來說,年齡比較大的人,僅僅從健身的角度來學的,要求也不必太嚴格,但是要想得到一定的太極拳功夫就必須一步一步來,在練習過程中逐步調整自己,使自己按照拳功的要求,練出太極拳的整體狀態。這就是太極拳首先必須的體“外三合,內三合”有了這一步的基礎,後面的東西就能繼續了。

那麼接下來的體和用又應該如何理解呢?

當我們基礎練習到一定的層次後,太極拳體的上下協調、左右協調內外協調就形成了一定的習慣,到這個時候便產生了另外的體用觀。

第一種是以“架”為體,以“力”為用

當形成一定的協調性後,練習者往往會用出自己的身體條件而形成的力量(一般稱為拙力),加上自己練習後的拳架威力,其實我們練習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克服,但是這又是一個必須會經歷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逐步克服自己“拙力”,完善拳架的緊湊程度!

以“架”為體,以“力”為用要克服,拳架要緊湊,這樣練習又會形成更高一層的體用觀。

第二種是以“樁”為體,以“招”為用

隨著太極拳練習的深入,緊湊的拳架,熟練的手法便在練習者的鍛煉中形成了習慣,加上自己不斷克服自身力量對太極拳的影響,以“樁”為體,以“招”為用的形成就比較正常,但這還不是太極拳真正需要的東西!可是這個過程,差不多每個練習者都會經歷到!

以“合”為體,以“動”為用。是對初學者的要求,目的是練出上下協調、左右協調內外協調的太極拳體;以“架”為體,以“力”為用要克服;以“樁”為體,以“招”為用,不是太極拳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樣的話有的朋友就要急了!

通過長時期的鍛煉,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呢

請不要急,前面我們提到過,太極拳的練習有層次之分,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真正需要的東西也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有了良好的上下協調、左右協調、內外協調的太極拳體,以及熟練的拳架手法,接下來我們追求的目標就是,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了。

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的練習有著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完善“外三合,內三合”,使拳架結構更加緊湊,還要根除自己的蠻力,要熟練手法後忘記手法,保存內心清淨境界以達到自身中定的目的,一個人練習時面前無人似有人,用心感覺風的流動。

在這個層次裡練習,首先必須養成絕對從人的習慣,保持自身中定狀態,絕對服從對方!同人接手時走得通就走,走不通就認輸,然後分析原因,這樣才能逐步提高!

養成任何條件下都能走得通的習慣,這就是太極拳的水的屬性,水對任何載體都沒有強迫,水在任何時候都是遇物樹形,隨遇而安的。太極拳功夫也是這樣!

如此說來,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就是真正的太極拳功夫了?!不是!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只不過是太極拳功夫的基礎,只不過是理解了太極拳遇物樹形,隨遇而安特點而已!

水不但有遇物樹形,隨遇而安的特點,還有遇物滲透和對物腐蝕的特點。太極拳同樣有這些特點!

前面提到太極拳練習,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的練習有著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求自己做到的是遇物樹形,隨遇而安!隨著功夫日進,自己“從人”而動逐漸養成了習慣,並且一定能在“從人”而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一定能在“從人”而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最安全的路線!

前面說過,以“架”為體,以“力”為用要克服,以“樁”為體,以“招”為用不是真正的需要,與其說它們不對,不如說行動置後的不得已的行為!而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是在逐步克服這種不得已的行為!

太極拳經裡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從人”而動就是在“彼微動”時,自己“意先動”正確判斷彼的趨勢,相機而動,從行動置後到與彼同步再到後發先至!

與彼同步是“從人”而動的過程中,在自己最安全的路線運行的結果和方法。她體現的是太極的包容性,是和諧的變化。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兩面性的,現代社會要求我們最大限度的包容,最大限度的和諧,但是既然有和諧的一面那肯定還會存在不和諧的一面!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個類型,也一定有搏擊勝敵的功能,否則她就不是武術!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忽略太極拳的滲透性腐蝕性!

那麼如何理解太極拳的滲透性腐蝕性呢

在以“中定”為體,以“從人”為用練習過程中,逐步達到與對方同步,在與對方同步的過程中,保持自己內心清淨境界,這樣自己便逐漸形成靈敏感知,自己逐漸對周圍環境產生敏利的洞察力。

自己就像一泡薄膜包裹的水,別人不能碰,別人碰到自己,就是對自己的傷害!雙方都是這樣!相互之間都以敏利的洞察在“從人”而動,在“從人”而動的過程中適當的給予對方一些摩擦,中定好的人不會有傷害,中定差的人就容易破裂而被摧毀!

到這一步太極拳體用已經發生變化了,以“中定”為體因為清淨、靈敏變得“輕靈”, “從人”而動也不是唯從而從了!所以在這裡應該是:以“輕靈”為體,以“心意”為用了!

太極拳的滲透性腐蝕性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解釋。

在人們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中,太極的變化規律都有參考價值!人們通過太極拳的鍛煉而形成的太極拳思維,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有指導意義,這就是時時有太極,事事有太極!這也就是太極拳的滲透性。

而太極拳的腐蝕性則表現在,人們通過太極拳的鍛煉磨去了更多的浮躁心態,磨去了爭強好勝的心態,更多的追求和諧,追求包容!

因此真正的太極拳體應該是“健康”,真正的太極拳用應該是“快樂”! 以健康為體,以快樂為用,追求包容,追求和諧。

若言體用何為准,益壽延年不老春。才是太極拳練習者真正的追求!

結語:太極拳練習要循序漸進,隨著練習層次的提高,體會與感悟自然會不斷變化,只有堅持練習才會體會到太極拳的高深含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